沈源与《清明上河图》

2020-12-11 11:16:11 作者: 沈源与《清明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北宋国都开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荣现象,为北宋习俗画巨著。由于该画内容写实丰厚,社会习俗尽显,画面雄伟雄壮,笔法谨慎精密,广受后世喜爱,仿照者很多,撒播至今约百余卷,并构成了“清明上河学”。因一幅画作构成一门研讨,这在我国画界很少有之。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介绍,传世的《清明上河图》在我国大陆有10件,我国台湾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国有6件,欧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其间首要有三大版别:一是宋本张择端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二是明本《清明上河图》,三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历史上,真实见过张择端真迹之人少之又少,所以后世大多数著作都是依照仿制本乃至是再仿制本进行描绘,并且首要仍是靠幻想来完结,这就形成《清明上河图》各版别间的差异很大,带有不同年代的痕迹。在能够覆按的清院本四卷中,沈源的《清明上河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仅有一幅一改往日重彩设色、风格清雅的画作。

沈源生卒年不详,是雍正、乾隆时的宫殿画家,善画佛像、人物,亦工山水界画。乾隆时供奉内廷,原为宫殿规划图样的“画样人”,后被调入画画处,留有《熙朝名画录、唐沈协作圆明园圃册》等。

沈源的《清明上河图》,标准为34.8×1185.9厘米,纸本设色,为各版别《清明上河图》中尺度最大者。此画以水墨为主,在用色上,只用赭色稍加勾染,充溢新鲜浓艳之味。在画法上,显着学习了其时传入宫殿的西洋“线法画”,即选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以扩展修建物在画面中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力求到达“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的立体作用。尽管受我国审美传统的约束,这种画法在图中有所淡化,但与传统的修建画比较,三维现象的体现才能的确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其时,宋本《清明上河图》尚在民间,直到嘉庆四年(1799),续编《资治通鉴》的大学识家毕沅被抄家时,其保藏的宋本《清明上河图》才得以第四次入官。所以,身处乾隆朝的沈源的《清明上河图》是在各种明本和清代前期自身就有的制作长卷之上进行绘作的。这就使得该画在构图与场景的组织中,与清院本陈枚五人协作的《清明上河图》根本相同,只要一些细枝末节的增减。如添加有上坟哭坟的画面,中段金兰居的方位近似,但店名、修建结构与画法有所差异;状元府第的庭园风光安置亦略有不同,而富有人家除了庭园有所变化外,楼阁的结构也不同,亦无西式修建的样貌;后段大木桥后的捕鱼网罟前,组织了一段狗儿打翻食担的戏码。此外,画中的整个大街很洁净,生意兴隆,体现出风清景明安靖健康吉祥的社会相貌,很有清代社会特征。整幅画作用笔娴熟,界画桥梁、房屋、人物皆极为精密整齐,可谓清代画院佳作。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否是清明时节现象,向来很有争议,但沈源的《清明上河图》无疑给出了必定答复,这从其画面颜色和内容能够一眼窥知。风和景明的清明场景不仅是画作,也是人们对社会风气的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