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性思维与文化基因

2020-12-16 06:25:45 作者: 兼性思维与文

作者:李建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明元典关键词研讨”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

关于“文明基因”的考虑能够有不同的视点:考古学的,人类学的,遗传学的,前史学的,语言学的,等等。笔者测验从前史语义学的视点切入,经过对几个文明关键词的“说文解字”,评论我国人的“兼性思想”与中华文明基因的内涵相关。

先从“兼”这个关键词说起。古代我国是农耕文明,对汉语关键词作常识考古学研讨,常常能够从某一个字或词的词根性诘问中,找到它的农耕文明源头,比方“兼”这个字就在《说文解字·禾部》中释义为手持双禾:“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说文解字·又部》说得更理解:“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兼。”“兼”与“同”“容”“包”“怀”等字同义。关于《孟子·滕文公下》“周公兼夷狄”,焦循正义称:“兼、同、容三字义同。故杨倞注以‘兼术’为‘兼容之法’。正人之容物,亦犹皇帝之同徐方。《广雅·释诂》云:‘兼,同也。’本诸此。容之义为包,包之义为怀。”“兼”又与“通”同义。《管子·五行》说:“皇帝出令……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全国诸侯,通全国,遇者兼和”,集校引张佩纶云:“兼,通也。”“兼”还与“三”同义。《文选·鲍照〈还都道中作〉》有“俄思甚兼秋”,李善注:“兼犹三也。”老子《品德经》有“终身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为阴阳,“三”则是阴阳兼和之态,故“三生万物”亦可理解为“兼和生万物”。概言之,“兼”有兼和、和同、兼容、容纳、怀柔、会通诸义。

“兼”字

持双禾者为“兼”,持单禾者为“秉”。“手持两禾”者,兼和容纳,会通适变;“手持一禾”者,坚守一端,偏于一方。上古文明史之嬗变是“兼”在前而“秉”在后,可谓最简上古文明史的《庄子·全国篇》对此有生动的叙说,《全国篇》所勾勒的上古文明史的根本头绪就是“道术”裂变为“方术”:前者为“兼”,后者为“秉”。

何为“道术”?《全国篇》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六合,育万物,和全国,泽及大众,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这是根源也是来源含义上的“兼”,所以冠名为“道”。“其备乎”者,六通四辟(“六通”为四方上下之空间灵通,“四辟”为春夏秋冬之时刻顺利),见六合之纯、古人之大体。《全国篇》所描绘的“道术”,是上古年代的兼性思想,是对中华文明基因之主体思想办法的“释名以彰义”。

“道术”在前,“方术”在后。《全国篇》接着说:“全国大乱,贤圣不明,品德纷歧,全国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不应不遍,一曲之士也。”“兼”渐渐蜕变为“秉”,“道术”渐渐蜕变为“方术”。何为“方术”?“方术”与“道术”相对,偏于“一察”“一得”“一曲”和“一端”,秉持一端而不见整体,自好一察而认为全有。如果说“道术”是“兼性思想”,那么“方术”则为“端性思想”或许说是“单向性思想”。所以《全国篇》认为从“道术”向“方术”的蜕变是一件不幸的事,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悲夫,百家往而不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六合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全国裂。”可见“兼性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文明基因,到了庄子那个年代产生蜕变。《全国篇》的作者要找回“兼性”,要回来“道术”也就是“兼性思想”。

为什么说兼性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文明基因?作为文明基因的兼性思想,其特征安在?探求兼性思想与文明基因之相关有何现实含义?答复这些问题,仍然要凭借对文明关键词的诠解与阐释。下面侧重剖析三个关键词:说“文”以察思想主体之兼性,谈“天”以辨思想目标之兼性,疏“通”以明思想进程之兼性。

许慎《说文解字》对“文”的解说是“错画也,象交文”,后来段玉裁注引《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二人均将“文”释为文采、斑纹。咱们知道,文采或斑纹仅仅“文”的义项之一而并非“文”的词根义,“文”的词根义须追溯至卜辞即甲骨文,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卜辞之“文”为“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描写之纹饰,故以文身之纹为文”。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