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的“养廉银”政策,为何到了乾隆朝却养出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2021-01-01 21:46:24 作者: 雍正朝的“养

“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望文生义,勉为廉吏也”—《清稗类钞》

因为在康熙末年简直到达了无官不贪的境地,雍正皇帝在继位伊始,下特旨设“养廉银”准则,想用高薪,来培育官员的廉洁习性,按捺官员阶级的贪婪之风。

清朝官员的俸禄

清初文官的薪俸规范是彻底照搬万历朝《大明全典》拟定的低薪制,一个七品知县,“每月支俸三两,其时的规范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假如再养一匹代步的马匹,总计需银五六钱,这样看来一月俸禄缺乏五六日之费”。

从上面的表格中能够看出,清朝官员的薪俸相对与整个社会来说十分菲薄,一品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每月只要十几两银子,七品之下的一方“父母官”,每年俸银只要三、四十两,每月不过三两多的收入。

而据史料记载,在康乾盛世期间,一个中等农户家庭的月收入大约三两二钱银子,能够保持一家3-5口人的温饱。按照这个规范来看,整个官员阶级靠这样菲薄的收入,想要有个别面的日子真的很难。

官员也不是圣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便是人前高贵,光宗耀祖。照这个薪俸,不要说大富大贵,便是能保持温饱都是个难题。可是,绝大多数的官员日子穷奢极侈,一掷千金,他们哪里来的收入供他们浪费呢?

官场的隐形收入

1、当地官

但凡州、县官等主政一方之牧民官,主要靠纳税时来剥削大众。

举个简略的比方,田赋开端征收什物,后来改成“折色”银。不管征收什物或银钱,按常规都有“耗羡”,所谓“耗羡”是指在征收赋税时,以补偿正常运送、保管时损耗为由,在正常征收之外加征的部分。

一般状况下,征收的银两中,按照地域的不同,粮食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银钱每两加征三到四钱作为“火耗”,整个州、县数万人口至数十万人口,总量加起来便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实际上多出来的这些赋税并不归公,彻底入了州、县官(包含衙门吏员、官差们)的私囊,成为官场的常规揭露的施行。

俗话说“小小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在古代司法准则并不完善,案子的处理,主要是由主审官员来鉴别、科罪。所以主政一方的父母官们,假如不太黑心,每年总能够弄个几千两银子。假如故意搜刮,天然更不止如此。一任(三年)下来,赚个盆满钵满,身家巨万。

至于更上一级的知府,除了本身的收入外,还有所辖的各州、县官的例常“贡献”银,逢年过节、喜事凶事免不了收些下级官员和当地士绅的“红包”,天然所得也更多,因而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说的是在不贪污腐化的状况下,仅按照常规收取,一任下来,也能够有十万银子的进账。

关于道、抚、督之类的高级官员来说,权利更大,不只要部属“贡献”,还有权引荐些特别的官职,比方:盐运使、海关道的属官、佐官等,是官场上公认的肥缺。即便当一位学政,做一次主考,也有“棚费”(当地官向士绅、学子阶级分摊的银两,送给主考)收入的。

2、京官

京官不能直接向大众收刮,只要不幸兮兮的朝廷俸禄保持生计,所以要靠当地官的贡献才干保持面子,美其名曰“冰敬”、“炭敬”之类。

有些京官把握当地官员的考察、任免大权,外官为了稳固位置,是有必要与京官打好交道的,这天然成了有权势的京官最大收入。

至于中、下级京官,就只要靠着代同乡出具“印结”,每月分一些银子以保持日子。所谓“印结”,即以京官的官身作保,代同乡出具契书,确保捐官或捐监贡的同乡身家清白,并不虚伪等状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