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丨以史证诗方法平议——以阮籍《咏怀》诗为例

2021-01-04 09:42:59 作者: 张建伟丨以史

关于以史证诗导致的弊端,黄庭坚有着深化的知道,他在《大雅堂记》中说:“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邪!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使后之登大雅之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则思过半矣。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商度切口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刘琳等校点《黄庭坚全集》)由于杜甫被视为忠君的模范,因而有些人解读杜甫诗篇,彻底比附前史事件或前史人物,以为杜诗中的人与物都有寄予,解读诗篇变成了猜谜游戏,卞东波称之为“过度阐释”(《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

△黄庭坚像 材料图片

钱锺书先生以为,即便诗篇反映了前史,诗也有着共同的价值,他说:“或许史料里把一件工作叙说得比较详细,可是诗篇里通过一番提炼和取舍,就把它体现得更会集、更详细、更明显,产生了又激烈又深永的作用。”(《宋诗选注》序)诗篇从前史中进行提炼与提高,会获得史书无法到达的作用。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言:“诗的实在所以高于前史的实在者,由于天然现象界是未经开掘的矿坑,文艺所发明的国际是提炼过的不存一点残余的赤金纯钢。”(《幻想与写实》,《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两位先生都指出了诗篇不同于前史的共同性,即便反映前史,诗篇体现得更明显、更详细,既具有抽象性,又具有形象性。

罗宗强先生点评杜甫诗时说:“以时势入诗并不是诗的‘时势’,‘诗史’并不是用诗写的史书……一部史书,为时令供给的史料要丰厚得多……前史科学总结人类的活动规则,记载人类前史活动的情状……它用的是理性的调查、剖析、判别、归纳、叙说。它供给的是对前史的理性知道。而杜诗供给的,却是一个前史时期的社会日子无比丰厚的画面。”(《李杜论略》)罗先生尽管谈论的是杜诗,其实具有普遍性,也适用于阮籍诗篇。作为诗篇阐释办法中的一种,以史证诗有其适用范围,在详细办法上,注释典故,需求找到古典与今典的相似性,阐释比兴方法,也需知人论世,符合诗人所在环境。

△《李杜论略》书影 材料图片

巨大的诗篇,既与前史相关,又有逾越前史的普遍性。 诗篇创作的激起要素与年代有关,一起诗篇又具有一种永恒性,解说了人道或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则。例如,清人马墣对陶渊明《述酒》等有政治倾向的诗,持有一种好像对立的情绪,他在《陶诗转义》中引用了很多以史证诗的观念,又说这些诗“晋宋之事在其间,又不专言晋宋也”(《陶诗转义》卷四,乾隆三十五年吴肇元与善堂刻本)。诗篇既和年代有关,又是一种前史发展规则的归纳,这样的诗具有多义性,往往更耐人揣摩回味,比较于宗旨确认的著作,艺术价值更高,具有更大的魅力。

阮籍《咏怀》需求以这样灵通的眼光来解读,比方其二“二妃游江滨”,诗末的“怎么金石交,一旦更离伤”,既能够作君臣了解,表达了阮籍对司马氏诡计篡位的不满,也能够看作夫妻、朋友之间终究背离,反映了阮籍对人世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的慨叹。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以古讽今,借战国魏的消亡喻指今天曹魏之衰落,骄奢淫逸导致亡国何曾不是一种前史规则。 总归,解读阮籍《咏怀》诗,既需求知人论世,深化前史,解说阮籍隐微的政治情绪,一起也需求跳出前史,从诗篇自身动身,知道到诗篇反映的是一种前史规则或人道实质。这样才干知道阮籍《咏怀》诗的价值,赏识《咏怀》诗的魅力。

(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内容:《光明日报》2021年1月4日13版

主编:孙明君(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