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既是历史的故事,也是当下的寓言

2020-10-31 08:39:46 作者: 中国戏曲:既

梅兰芳的剧目之所以能够流传不衰,就在于无论是整理、改编抑或新创,其对剧目的打造和追求是全方位的。从《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嫦娥奔月》到《黛玉葬花》《游园惊梦》《断桥》,从剧情、人物、唱腔到服饰、化妆,都经过精心加工、打磨,做到唱念做打浑然一体,最终才能够“以歌舞而演故事”。

梅兰芳《天女散花》

总之,中国戏曲是一个大宝库,却也良莠有别,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先将其传承下来,再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完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实现经典化、大众化。就戏曲研究来说,不能只限于文学和历史、文本和文献,而忘了戏曲的复合性、群众性和多样性。

刘祯(右一)与白面具传承人、西藏艺术研究所所长丹增合照。

刘祯

国家文旅部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研究员

《梅兰芳学刊》主编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当其他地方剧种依然穿着古装、以旧的声腔上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时,身处大上海的沪剧艺人开始穿上西装、换上旗袍,主动学习西方的布景、化妆、灯光等舞台技术,将社会重大新闻、中外电影话剧的剧目编排成文明新戏,敢于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这在今天看上去是一件平常的事,在当时却非同小可。正如《沪剧与海派文化》序言所指出的,中国戏曲艺术在整体上并没有做好表演现代生活的准备。一切戏曲声腔与它们的基本内容早已建立紧密对应关系,要打破这种关系就必须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剧种走出来了,就是20世纪前期中国民间艺术史上一件真正的大事。

2019年10月23日,原创沪剧《一号机密》在上海大剧院首演。 蒋迪雯摄

上书房:近代上海容得下各种刺激和奇幻,但沪剧为何走的是朴实、平和、素雅之路?

刘祯:确实,沪剧相对来说不刻意追求大抒情、大造型,而更为贴近市民生活与人生百态;若需与周围世界交流,也大体以清晰、舒缓的叙述为主,情感传达偏向平实,而不会“呼天抢地”。这种写实性对沪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海派城市美学的内在气质。

翻检当时的《申报》可以发现,近代以来的上海舞台是包容的、多元的,也是新奇的。各种奇幻惊险刺激的电影、话剧、魔术、杂技,都在上海上演。上海也是各种艺术的试金石,只有在上海演红了,才算真正的成功。由此,很多剧种为了争得一席之地,不断尝试以夸张的动作、刺激的内容来吸引眼球。

但是,沪剧并没有走上这样一条道路,而是始终坚持现代性、戏曲化、本土化的艺术原则。它不靠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出奇制胜,也不用喧嚣的伴奏锣鼓造势,而是凭借音乐化的唱腔、韵律化的念白、舞蹈化的动作,来表现上海的都市生活、细腻刻画人物性格。

从这个角度来说,传承沪剧就是传承上海的语言特征,传承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风格,传承海派文化的不同岁月时空的历史记忆。

《沪剧与海派文化》作者褚伯承和沪剧前辈艺术家邵滨孙合照。

「唱念做打浑然一体,才能够“以歌舞而演故事”」

上书房:还有观点提出,全国300多个剧种不过是用不同方言演唱的京剧、昆曲罢了。如果不是演出夹杂方言或横幅显著标明归属剧种的话,观众往往难以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

刘祯:剧种繁多可谓中国戏曲的一大特点,也是戏曲兴盛的重要标志。2018年的统计显示,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48个。其中,京剧与昆曲的影响最大,不仅流播广、时间长,而且深刻影响了流播地戏曲剧种的发展及风格特色。这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大特征,充分显示了剧种与剧种之间的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