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使命与关怀——第三届译想论坛(2020)在福州顺利举行

2020-10-31 09:18:37 作者: 翻译的使命与

汇聚历史与未来,展开世界的画卷。

系统、科学的翻译事业在我国出现不过百年,但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林则徐组织翻译《四洲志》让中国人第一次开眼看世界;严复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激励了万千国人奋发图强;辜鸿铭更是将“四书”外译,首次让西方系统了解中华文明;林纾、郑振铎、林语堂、冰心等翻译家也在对应领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些前辈的努力,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将黯然失色。

而今,国外作品的引进、译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多样的语言、多彩的文化、多元的思想,号召并渴求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加入翻译事业。

“译想”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倡议发起的公益性计划,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翻译为主题的大型研讨论坛,译想论坛的举办,深受学术界、出版界、翻译界及普通大众的喜爱。“译想”通过软件支持、资金援助和交流互动等方式,以线上线下讲座、沙龙的模式,促进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体系构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第一届译想论坛(2018)、第二届译想论坛(2019)分别于南京和杭州举行,成为一年一度的翻译界和出版界的盛事,取得良好的效果。

2020年10月16~18日,第三届译想论坛(2020)在福州举行。姜鸣、黄荭、郭建龙、朱岳、高林、陆大鹏等17位来自学术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行业权威,以“翻译的使命与关怀”为主题,探讨翻译的时代使命,体味独特的人文关怀。

一 翻译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10月16日晚,第三届译想论坛(2020)译论一——“翻译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在福州无用空间举行。历史学者、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姜鸣、《看历史》杂志创刊主编、新历史合作社创始人唐建光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社长郑庆寰三位嘉宾围绕“福州翻译家群体”及翻译西书带来的全新政治理念、价值观、文化思想和对西方的认识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译论一现场▲

著有“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系列”等作品的姜鸣先是介绍了作为华语西书出版的重要源头之一的福建船政局,与同为洋务运动新机构的江南制造局在译介西方上的不同——福建船政精英凭借自身底蕴,直接译书,他们往往集翻译家、外交家、政治家于一身。重点介绍了梁鸣谦、陈季同、严复、林纾的个人经历、译作特点。梁鸣谦率先在船政编纂“技术用语和机器设备”,规范定立译文规范;陈季同则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特别是法文造诣在晚清中国可谓独步一时,著、译了7种法文书,是最早的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翻译成外文推介到国际上去的重要学者。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姜鸣▲

在姜鸣看来,严复翻译《天演论》是他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是他对中国社会需要一些新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触动来冲击,以及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回应。

唐建光在讲座中首先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翻译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当时主要是传教士意欲将基督教传到中国,即中西方文化的初步接触。第二个阶段是清朝中期,即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与西方日益兴起的近代外交体系发生了碰撞。而第三阶段,即清朝末期被迫面对西方势力时,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开始注重翻译的重要性,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发起洋务运动,建立了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等翻译机构,催生了《万国公法》(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天演论》(严复译),乃至《巴黎茶花女》(林纾译)这种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