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之“囚”3

2020-11-16 13:22:42 作者: 无罪之“囚”

张容的爷爷,今年已80岁,靠拐杖才能行走。

有一次,张容和妹妹一起去探监,爸爸跟他说:“以后家里就要靠你了。”16岁的男孩瞬间感觉到了压力和负担,无言地点了点头。轮到妹妹接电话时,爸爸叮嘱她好好学习,8岁的张娟回答他:“好的,长大了我养你”。

妈妈再婚后,张娟经常想爸爸,“有时候想起他就心里难过。”小女孩说完,用手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9月底,张娟陪着奶奶去摘莲子。

迷失与救赎

在王玉秋看来,被迫留守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跟一般的留守儿童不同,他们没有父亲或母亲的陪伴,逢年过节也不能团圆,家里又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容易成为社会中迷失的一群人。

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 ,我国监狱服刑的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近46万人,占押犯总数的30%左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万。

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的人数有所增加,处境却没有太大改变。

2017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陈鹏从868名长春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随机抽取150名,对其生存现状和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400元以下的占19.6%,1000元以上的占35.1%;存在自卑心理的占58.11%;受到周围人歧视的占13.83%;仇恨父母的占2.7%。

十岁的尧尧,记忆中没有见过爸爸。李雨洁去走访时,给他拍了一张照片,问他愿不愿意把照片给爸爸看。小男孩怎么都不同意。等李雨洁要走时,又悄悄地对她说,他同意给爸爸看照片。

“他对爸爸有怨恨,但他还是很想爸爸,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一个孩子的画和写给狱中爸爸的信。受访者供图

王玉秋发现,低龄孩子更容易与父母建立情感,因为他们对父母的情况没有概念,自己又渴望爱与关注。到了初中,他们会开始思考父母为什么犯罪,然后怨恨父母,出现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时候需要有人来引导他们。

每次,王玉秋去看这些孩子,都会拥抱他们,叫他们“崽崽”,并告诫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改变命运。

据2006年调查统计 ,全国中小学的平均辍学率为1.28%,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平均辍学率为13.1%。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辍学的情况减少,初中毕业外出打工者增多,尤其是女孩。李雨洁说,一方面家庭更愿意培养男孩,另一方面,女孩更感性,看到家人养育不易,会想自己出来赚钱。

在李雨洁接触的案例中,通常有母亲在家的孩子,比父母双方被判刑或父亲被判刑母亲离开的孩子,状况好得多。不过,她发现,一些母亲会对孩子隐瞒父亲犯罪的事实,告诉他们爸爸在外面打工。等孩子有一天知道了真相,便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爸爸到底发生了什么?妈妈为什么要骗我?”这些疑问会一直折磨孩子。

此外,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每一天都活在“别人的爸爸妈妈”这种无处不在的对比伤害中。

最初,王玉秋想在衡阳建一个“太阳村”,让这些孩子离开家乡,又让他们自食其力。不过,当她联系北京“太阳村”,对方表示不会再建新村了。

以代养服刑人员子女闻名的非政府慈善组织“太阳村”,把这些孩子抽离他们原来的生活环境,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家庭,希望改变他们被歧视、欺凌的状况。但离开原生环境的孩子,也一定程度上切断了跟过去的连接。

9月30日,湖南省雁北监狱监狱长刘伟告诉澎湃新闻,监狱每年都会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摸底,孩子成为“事实孤儿”的服刑人员可以提出申请,并由监狱上报省监狱管理局。根据安排,孩子们将被统一送往常德阳光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