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爱巢社区照护中心建通店“妈妈味道”社区食堂,老人们正围在桌旁包饺子。 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摄
□河北日报记者 周 洁 霍相博
人越老越需要照料,这其中,最基本的莫过于一日三餐。
现实问题是,儿女工作忙,无法提供一日三餐,老人因为腿脚不利索、记性差等问题,做起饭来多有不便。不少老人和其儿女,为一日三餐一筹莫展。
全国老龄办调查显示,四成多受访老年人对“养老餐”有需求,这个比例高居养老服务项目之首。
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尽管老年人需求巨大,但很少能有送上门的口味合适、价格适中的饭菜。送饭到家为啥这么难?是什么让居家老人吃不上合口饭?
“饭菜贵了老人不买账,太便宜了难以维持”
——养老餐一份多少钱最合适?
“吃没吃?吃的啥?吃饱了吗?”每到饭点,父母的吃饭问题,就成了石家庄市民王女士的“头疼事”。
王女士的父亲82岁、母亲78岁,老两口单独住在石家庄市宝力小区。买菜太远、做饭太累、刷碗太麻烦,俩人经常一次做出两三天的饭来,顿顿吃剩饭凑合。
眼看父母日渐消瘦,王女士焦急万分。“请保姆,舍不得;点外卖,又嫌太贵……”办法想了很多,老人都不满意。
这不是个例,像王女士父母一样的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在全省有700多万。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需求旺盛,但真正订养老餐的老人却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价格高。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位老人,超八成希望老年餐定价在10元左右,而目前一份外卖价格基本在20元上下。
这与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侯建华调研结果也相吻合。侯建华提供的数据显示,我省老年人口生活来源以家庭供养为主,10位老人中有4位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每月大概2700元,让他们每月拿出一半多的钱来吃饭,显然难以承受。”
一方面老人消费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老年餐开办者也面临着利润难题。
11月10日11时,记者来到省会爱巢社区照护中心建通店“妈妈味道”社区食堂,十几位老人正围在桌旁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素饺子8块,肉饺子10块,吃饱为止,挺划算的。”
“这是我们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以互助的形式让老人轮流做饭,既解决了部分老人吃饭问题,支出也会缩减一部分。”河北爱巢养老集团创始人张红雨坦言,即便如此,餐费也仅能达到收支平衡。
一位多次试水养老食堂的负责人曹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厨师每月工资5000元,一个工作人员每月工资3000元,再加上房租等,每月成本怎么也要一万多元。一份饭定价10元,就按能赚两元钱来算,想要回收成本每天至少得卖出170份饭。”
“养老餐市场看似巨大,但起码目前还没有盈利。”在侯建华看来,养老餐如何解决盈利难题,是亟需破局的瓶颈。
采访中,大多数老年食堂举办者呼吁政府补助扶持。对此,侯建华认为,养老,政府有责任,但政府职责亦有边界,要将政府职责、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可以按照“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众筹”。
“粥是甜的、菜是辣的,尝了一口就不吃了”
——老年餐怎样才能合“老年胃”?
张女士的母亲今年65岁,退休后一直帮着张女士带孩子。自从今年9月张女士的儿子去外地上大学,母亲好像又一次“退了休”,独居在省会庄窠小区,吃饭总凑合。
为了解决母亲吃饭问题,张女士曾点过几次外卖,结果“小米南瓜粥是甜的,凉拌土豆丝是辣的,尝了一口就不吃了,最后还是母亲自己下了点儿挂面”。
什么样的老年餐才能合“老年胃”?
刚开始做老年餐时,张红雨认为是“营养”。他在营养上下足了功夫,油焖大虾、青椒炒肉、蒜蓉西蓝花、西红柿鸡蛋汤,每天的菜谱荤素搭配,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科学配置。可谁知,老人们根本不买账,订饭者寥寥无几。
后来,他琢磨出了门道:应该是“家常”。老人最懂老人心,这几年他探索让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给老人们做饭,饭菜口味、口感越来越合大家胃口,最多时一天能订出七八十份饭,“没想到,一碗最简单的热汤面,竟成为大多数老人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