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活,等等老人家

2020-12-03 06:39:17 作者: 智能生活,等

王士兰老人(右)在学习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 罗 旭摄

社工李秀梅(右)指导老两口使用智能手机。本报记者 付 文摄

邵兴国在上网

陈希国(左)和老伴

谭以祠(右)和老伴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便利,一些老年人就面临着“数字鸿沟”问题:老人无法网上预约挂号;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消费遭遇拒绝付现金;行动不便的耄耋老人被抬到银行做“人脸识别”……大家一起来听听老人们讲述自己的“触网”故事——

智能有门槛 培训要跟上

■ 王士兰 北京 蓟门里

社区退休居民

记得几年前去体检,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体检中心不再提供纸质体检报告单,3至5个工作日后,体检中心会将电子报告单以短信方式发送到手机上,只需点击短信中的链接,输入短信中提示的密码,就可以看到……年轻人听到这里都表示明白,随后转身离去。可是,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仍然是一头雾水。

“密码在哪里?”

“短信上写着呢。”

“验证码也写着?”

“验证码要等您点进链接之后才能看见。”……

类似的尴尬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线上挂号……对我们不少老年人而言,智能手机仍是难以逾越的一道“数字鸿沟”。熙熙攘攘的医院里,不会机器挂号只能四处问询;人头攒动的办事大厅中,不懂扫码填表只得东奔西跑。

直到后来,我参加了“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志愿服务,这一切才发生了改变。夕阳再晨的志愿者手把手教会了我怎样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它提升了我生活的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我就体会到了幸福感。比如说你看我现在走到哪儿都不用带钱,用微信、支付宝就可以支付,非常方便。

数字浪潮的奔涌下,年轻人在乘风破浪,老年人却在隔岸观望。面对眼花缭乱的智能应用,虽然有些老年人在热情拥抱和积极学习,但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处在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的窘态中。

为老年人弥合数字沟壑,不仅是人文关怀的真情传递,也是城市温度的集中呈现,希望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能够提供相关培训、志愿服务,通过集中学习、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帮助更多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提高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安全性及便利性,让更多社区老年人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本报记者 贺 勇整理

不被智能社会边缘化

■ 谈义良 上海 九如城集团董事长

我是养老服务机构九如城集团的创办人。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位叫杨秀云的长者,今年80岁了。几个月前,她去医院看眼睛,医院大门口一项极其“简单”的进门流程——健康扫码,把她难住了。尚未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她只能求助于女儿。女儿赶来,进门扫码、填写问卷、自助机取号、诊室门口扫码排号、检查报告再扫码自助领取……一切在年轻人眼里再方便不过的手续,对杨奶奶而言仿佛一座迈不过的高山。老人不禁叹息:“现在岁数大的人一个人出门,根本办不了事啊!”

回到公寓,杨奶奶下定决心要学用智能手机,不能让社会“抛弃”。除了在养老公寓每周上手机课,她还向身边人请教。现在,她感受到了智能化生活时代的方便与美好。承载着老人与子女、与外界联系的手机,像个贴心的小宝贝,杨奶奶到哪都带着它。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