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只有老师先“静下来”,学生才会“静下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摄
两张报纸,整个世界。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学校高二理1班和理2班的同学们,从每天5分钟的读报里,“发现了这个世界绝对不止一个样子”。
今年9月升入高二以来,云大附中星耀学校理1班和理2班订阅了《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两份报纸。语文教师熊芳把讲课的权利交给学生——每天语文课用5分钟的时间,由一位同学站到讲台上,用PPT播报、讲解一篇报道,然后全组同学进行点评。“从家国大事到柴米油盐,无一不在同学们的讨论范围内”。
语文课在热烈的讨论中很快就过去
11月12日,高二理2班的语文课由刘桐宇、秦艺萌、刘宏阳担任播报员,他们分别播报了3篇报道:《人民日报》11月5日的《凤头燕鸥的守护者》,《中国青年报》11月5日、11月6日的《65.6%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和《补上生态欠账 让“京津绿肺”七里海自由呼吸》。按照熊芳的课堂安排,3位同学播报完后,同组的其他5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标题:“保护自然环境意识,保护我们自己”“环境带动经济,责任决定意识”“守卫净土,并育万物”“当断则断,改革重生,不向生态欠账,增加生命厚度”“青少年使用短视频普遍,科学合理才最重要”。
接下来,是这一组同学对当天新闻播报的自由评点。
金怡辰认为秦艺萌播报的PPT里制作的图表和思考,提取文章信息,一步一步引导同学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像高考的材料阅读题,对我们做题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帮助”;杨梓然认为刘桐宇的播报,从濒危物种燕鸥的介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思维的发散”。但她觉得播报中有一点不足:“标题是凤头燕鸥守护者,可以再多提一点守护者坚守的内容。”
当天,在高二理1班,邓晨韵播报完《中国青年报》9月25日的报道《一些年轻人正在沉默中经受职场霸凌》后,熊芳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后在工作中我们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
同学们的讨论异常热烈,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新人多学习一些东西,不是什么坏事,要多提高自己的能力”“职场里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参与胡言乱语”“上司要以德服人,才能凝聚人心”“找上司沟通。如果沟通无果的话,就跳槽,道不同不相为谋”“年轻人不敢对抗上司、不敢维权、不敢跳槽,是有自己的苦衷。其实很多年轻人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熊芳进一步提出:“我们在揭露问题、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学会解决问题。如果用这一材料来写一篇议论文,该如何立意?”
同学们再次举手,轮流说出了自己的设想:“敢于发声,勇于去做”“学会保护自己,学会与人沟通”“法律是有力的武器”“法律既保护人,也限制人”……
语文课在讨论中很快就过去了,每一位同学发言后,都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同学没有抢到发言的机会,只有等下节课。
语文课应该是给学生减压的课堂
然而,半年前,同学们并不是这么自如、自信和对答如流的。
熊芳记得,当时,在众人的注视下登上讲台,不少同学手足无措、面红耳赤,紧张得忘了词,不敢抬头看同学和老师,“像承认错误一样读完报纸”;PPT的制作或者字很小,或者字很多,或者没有条理;很少有人主动举手参与点评,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说话声音很小且磕磕巴巴。
熊芳心里着急,但没有表现出来。她从不打断同学们的发言,只是说:“真棒,太棒了”“探讨得非常开心”“我喜欢你,我喜欢这样的集体,我喜欢这样的氛围”。
她也会做一些点评:“感悟非常到位,但是标题要越简略越好,集中概括文章的全意。”她表扬同学们的点评“既说出播报中的优点,也说出播报中的不足”,“这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真诚互助的表现,而不是一味地吹捧、虚假地表扬”。
她让同学们在报纸上用彩笔勾画出新闻的重点并批注,要求对新闻内容的概括不超过50个字;她自己付费推出了微信公众号“读行者一二”,把学生们读书读报的感受以及他们在课堂播报时的照片刊发出来,每篇推文都有大量的家长学生阅读、转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