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周刊|七把椅子上的疫情记忆

2021-04-09 09:29:44 作者: 冰点周刊|七
冰点周刊|七把椅子上的疫情记忆

《回家》在天津演出,一位老年人读得投入。

(受访者供图)

从去年6月至今,这部剧演出了68场,一路从上海、长沙、深圳、天津,再到北京,共有476位观众作为演员参演。

首发 | 《冰点周刊》

作者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景烁

编辑 | 陈卓

冰点周刊|七把椅子上的疫情记忆

人们是被不同的记忆拽着回到2020年的。

3年来第一次回家的留学生,上飞机前得知妈妈发烧住院了。之后的好几个星期,她都得不到妈妈的任何消息,只能在手机上看滚动的新增确诊病例数,每天刷好几遍。她知道,那些确诊数字里有一个是妈妈。

没抢到回老家车票而留在武汉的外卖小哥,瞒着女友每天在外接单。疫情期间,他骑着车驶过空无一人的街道,送过餐、菜、药,最喜欢的还是帮人喂猫,他回不了家,但替别人回了家。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里,护士长已经至少20天没休息了。病人很多,走廊和大厅里都是病床。她对着镜子剪了头发,然后给科室里几个留下来的年轻护士也剪了短发。他们守着楼,和病人一起等待增援。

这些武汉疫情中的故事,被写进一部声音剧里。剧里一共7个角色,此外还有被感染的母亲、在武汉一线的记者、值守社区的社工、外来援鄂的医生。

这部剧没有专业演员出演,每一个角色的故事写在一张纸上,交给报名参加的普通人在台上读出来。从去年6月至今,这部剧演出了68场,一路从上海、长沙、深圳、天津,再到北京,共有476位观众作为演员参演。

剧的名字叫做《回家》。上过前线的医生,留着胡子略微发福的中年大叔,穿格子衬衫背书包的学生,拎着名牌手提包的年轻白领一一登台。最小的只有10多岁,年长的已70多岁。没有事先的排练,可无论是台上的人还是台下的人,多数时候,只要两三句台词开场,就进入情景,回到疫情的记忆中。

冰点周刊|七把椅子上的疫情记忆

《回家》深圳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01.

舞台的灯光尽可能调暗,就连话筒也不用。45分钟的演出时间里,舞台全部交给普通人。

故事在7把椅子围起来的一片安静小空间里展开。

台上的演员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有人带着天南海北的口音,有人忍不住打了嗑巴,也有人突然哽咽到读不下去,平复了几分钟才终于继续。

舞台的灯光尽可能调暗,就连话筒也不用。45分钟的演出时间里,舞台全部交给普通人。观众报名参加演出,然后,他们随机抽签获取那个载有角色命运的信封,直到演出前才能打开。

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水晶是《回家》的戏剧构作、导演,她想出了这种设计。她说,这就像疫情面前每个人的状态,“在疫情最肆虐的时刻,每个人都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定居武汉的谢亚鹏在深圳参与了演出,读剧时,他想到了自己。疫情暴发前他已订好回老家贵州某县的高铁票,回老家后,接触了不少亲朋好友。后来,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他一下变成老家最特殊的个体,“就像一颗原子弹在原地炸开”。

武汉的医生朋友半夜给他打来电话,医院的病床躺了很多人,没位置的就躺在通道里。好多人躲在办公室里偷偷地流泪,谢亚鹏和朋友两个人也对着电话哭了半小时。

谢亚鹏听说,一位中年女人和她的哥哥、父亲都被感染了。她没有中招的儿子辗转在各个医院,一一了解家人的病情。她的哥哥在外地发展,春节为了陪父亲才回到武汉。后来,哥哥和父亲不治离世。她康复后悔恨地说,真不该让哥哥回来,说着失声痛哭。

谢亚鹏的朋友里,有听闻疫情立刻赶赴一线的整形科年轻医生,也有人在基层工作,那些日子几乎无休。有时,他们会在打给谢亚鹏的电话里说,“自己又赚了一天活头”。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