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妈妈要不要当院长?医学生女儿说出心里话

2021-08-19 19:55:04 作者: 特辑|妈妈要

关注

若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雷冬竹院长的女儿,是一名95后,目前她在国内一所顶级医学院校读博一。

不论自己妈妈是医生,还是医院院长的身份,95后的若若,从来没有仰视过她身上的光环。她说,自己的妈妈在生活中和大家没有什么区别。她也有犯懒的时候,偶尔也会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我为我妈妈骄傲的,是她选择她所热爱的事业。」

而雷冬竹也从不把女儿当作不谙世事的小孩,大事小事都喜欢听听她的想法。小到运动健身、医患关系的探讨,大到管理决策,甚至自己要不要当院长这样的抉择。

近日,若若接受健康界专访,讲述了她和自己的妈妈——雷冬竹院长之间的故事。

#中国医师节##了不起的三代医者#

健康界特别策划

一封来自院长女儿的医师节自白:

我从来没有觉得委屈过

我眼中的妈妈是一名典型的妇产科大夫——行事风风火火,动作很麻利,不喜欢拖泥带水。我们一家人一起散步,走着走着,她就不知不觉中走到我们前面去了。

她的精力很旺盛。比如头一天晚上,处理工作到十一、二点才回家,第二天早上依旧能六点起床跑步。节假日我放假回家,想多睡一会儿,她会一大早兴冲冲地来叫我说:「走,爬山去!」

我的小学生涯非常开心。那时候妈妈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我读小学的学校,离她工作的医院特别近。每次我放学的时候,如果妈妈还没下班,我就会去妈妈的办公室找她。妇产科的氛围很好,有时妈妈在做手术,我就和其他叔叔、阿姨聊天。我还常和他们一起吃酸菜鱼、吃盒饭。

妈妈说,「白大褂是我最贵的衣服,也是最时尚的衣服。」因为从小经常待在妈妈的科室,我很喜欢那里的氛围。所以我选择学医,可能是受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辅导我写作业的事情,更多是爸爸做,包括家务活之类的,也是爸爸承担更多一些。看过一些新闻报道,说爸爸妈妈是医生,工作特别忙,孩子觉得委屈。我没有过这种感觉。我觉得,陪伴的质量比时间更加重要。

生活、工作、学业、健身……我和妈妈可以聊的内容挺多的。她会很认真听我的想法,并且予以回应,不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应,我都能够接受。两个人平等交流,持不同的观点很正常。

在医患关系问题上

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人到中年,喜欢泡枸杞、吃保健品,或者讲究静心养性。我建议我的妈妈去做无氧的力量锻炼。

我告诉她,「年龄大了之后,肌肉会流失,所以需要加强锻炼」。她研究了一下,觉得挺有道理,就真的开始坚持无氧运动。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肌肉更加结实了,精神头更足了,就还给身边人推荐,「逢人就说健身的好处,建议别人要去健身」。

我们很多事情都能达成共识,然而在医患关系这个话题上,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对于医患关系,我们这一代人之间,可能受到网络上负面报道的影响较大,大家悲观的态度更多一些。而我的妈妈,会抱着比我更加美好、更加有希望的态度。

雷冬竹院长和康养中心的老人

妈妈一直认为,在医患关系问题中,医务人员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她一贯的主张是,医术是有局限的,医生可能治不好病,但是不能伤害患者,比如不能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手术、用不该用的药。

「首先你得保证,自己的态度是没问题的,其次你要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共情。」她常说,因为人的心理状态是和身体状态息息相关的,在被疾病折磨的状态下,心情难免低落、消沉,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会变差,「你想想自己身体不好的时候,会不会心情也比较差?」

道理我都懂,但还是难以完全接受她的看法。作为医学生而言,如果被患者家属口不择言说一些难听的话,确实是很难自我消化的。虽然现在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属都很好,但是遇到个别比较闹心的,很难令人没有情绪,而做到像妈妈说的那样,理解、宽容、共情,就更难了。

不过我也承认,妈妈说的话有道理,我愿意尽可能地对患者多一些理解。她还给我传授自己的「秘籍」——在接待患者及其家属的时候,如果有人说一些不过脑子的话,那就尽可能屏蔽他们情绪化的用词,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更加聚焦于问题的解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