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十年灭辽,一年灭宋!为什么宋朝如此不堪一击?

2021-01-02 06:04:47 作者: 金人十年灭辽

  今日小编给我们带来为什么宋朝如此一触即溃?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跟着小编一同看一看。

  北宋宣和七年,金兵大举南下,宋徽宗效法唐玄宗逃避安禄山的先例,将皇位传给太子,然后逃往金陵。钦宗登基后,肩负着抗金的重担,他以为汴京无险可守,想先退到襄阳去,避其矛头,然后再寻求机遇克复失地。对此,大臣李纲坚决对立,他以为徽宗把社稷吩咐给皇上,就有了守土之责,不应抛弃国都而远去,钦宗听后理屈而无法回答。白时中便诘难李纲说:“国都岂能够守?”不料李纲不以为然,他以为“全国城池,岂复有如国都者?”汴梁尽管无险可凭,但城墙修得最巩固,周围又屯有重兵,且宗庙、社稷、百官家族都在城中,断无弃守之理。其时担任城防的陈良弼匆促上奏说:“京城楼橹创修,百未及一二。又,城东樊家冈一带,濠河浅狭,决难保存,愿详议之”。钦宗便命李纲与陈良弼去探查状况,不料李纲回来后却以为这些是小问题,说京城“坚且固”,应当留下来据守,以待勤王之师的到来。钦宗见诸大臣都不说话,便采用了李纲的定见。

image.png

  李纲力排众议,劝宋钦宗留守无险可凭的国都

  之后完颜宗望带领的东路金兵进犯汴梁受挫,西路军又相持于山西,无法集中兵力。金人到考虑机遇没有老练,便假意跟宋朝议和然后撤军。钦宗因而觉得李纲的留守主张是正确的,误以为汴京确实是全国最巩固的城池。可是,八个月之后,金兵再次南下,很快便合围了汴京。钦宗变得犹疑不定,不知道是否要据守下去。这时大臣唐恪进言说唐朝遭受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复兴,是由于“皇帝在外,能够召唤四方”,他主张钦宗留下太子守京城,然后自己逃往西洛,“连据秦雍,领全国兵亲政,以图兴复”。

  钦宗正计划采用这个主张时,开封府伊何栗却引苏轼的《论周东迁》来辩驳唐恪,彻底改变了钦宗的观点,因而决议继续留守。就在破城前夕,张叔夜匆促奔入宫中,对钦宗说:“贼锋甚锐,愿如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可是钦宗却缄默沉静不答。毕竟金人霸占汴京,俘虏了二帝,使北宋在忽然的进犯下消亡了。钦宗因误听墨客迂言,抛弃了逃跑的机遇,所以李若水痛骂何栗说:“致国家如此,皆尔辈误事”。

image.png

  金兵只霸占汴京便消亡北宋

  何栗误解苏轼的《论周东迁》

  苏轼所写的《东坡志林》中有一篇专门评论周朝衰亡原因的文章,此文的结论是“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以及“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苏轼以为国都之于国家就像田宅之于富民相同,即便家道中落,也不能把祖宅给卖了,由于那样会失掉底子。魏惠王与楚昭王都因惧怕秦国而迁都,但毕竟逃不过消亡的宿命;东晋时,王导回绝脱离金陵而迁都豫章,说:“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夷,望实皆丧矣!”毕竟留在金陵,晋室因而复安。所以苏轼以为周平王因犬戎之乱而迁都洛邑,抛弃了丰、镐旧都,遂使周王室一蹶不振,名存而实亡。

  其实,苏轼所议论的迁都是大军往后的状况,而非大军压境之时的挑选。周幽王被犬戎杀戮,宫室皆夷为平地,东晋遭受苏峻之乱,宗庙焚灭殆尽,这才呈现了是留下来重建旧都,仍是迁往他地另造新邦的问题。在苏轼看来,与其另寻他地,不如重建旧都。由于“我能往,寇亦能往”,即便躲到天南地北,也免除不了强邻的要挟,那还不如留下来继续祖先的基业,使国家强壮起来而不被他人欺压。迁都是一种示弱的体现,一旦逃走,那就难以中兴了。

  何栗却荒唐的引证《论周东迁》来辩驳唐恪,以为即便大军压境、汴梁难守,也不能暂避敌锋,流亡他处。唐恪的意思是想让钦宗效法唐玄宗,暂时抛弃长安,逃往他处,先保存实力,待日后再反击以克复国都,这是百般无奈的权宜之计。由于汴梁四处都是平原,金国马队又来得如此之快,宋朝的勤王兵没有抵达,此刻据守孤城无异于背注一掷,为什么不逃跑而是束手待毙呢?谁知李纲、何栗等安土重迁的墨客却要用大众不行抛、君王死社稷、宗庙不行弃等大义来品德劫持钦宗,使其逃也不是、留也不是,犹疑之间就城破被虏了,墨客误人国家如此。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