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铁券"最早是哪个皇帝想出来的?"丹书铁券"是用什么做的都写了啥内容?

2021-01-21 07:11:06 作者: "丹书铁券"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损益,形亦如瓦,分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赐功臣经历、恩数,中镌赦罪,减禄之数。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全国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难推诚;余则为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给功臣,右藏内府,有事则合之,以取信。洪武三年,赐铁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铁券,又赐公及故公共八家。永乐初,靖难功臣亦有赐者。

blob.png

  准则追溯

  丹书铁券,是封建帝王颁布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励和盟约性质的凭据,类似于现代遍及盛行的勋章(或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在较为广泛。但从其源流、功用、性质等进行考察,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追溯铁券准则的方式,最早滥觞于战国时的铜节。“铁券”一词始于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程大昌《演繁露》中云,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全体,契约颁布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同,以查验真假,避免假造。不过从现存最早的铁券来看,至唐代后期,铁券的分藏准则已有所改动,圆筒瓦形已为覆瓦状,不再对分保藏。

  据史料载,早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攫取政权后,为稳固其控制,拉拢功臣,颁给功臣丹书铁券,作为奖励。其时的铁券还无赦罪和免死等承诺,仅作为一种封侯的凭据。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给宗室、接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布铁券已较为遍及。隋唐今后,颁布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功臣、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领袖皆赐给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布铁券。

  到宋元明清时期,铁券的颁赐逐步趋于齐备。明代起就规则有整套准则,朝廷依据功臣、重臣爵位的凹凸分为七个等次,各依等第颁布给铁券,不得跨越。

  铁券上的文字在汉时用丹砂填字,即“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所今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能够代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现存最早的铁券,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五代吴越国王钱缪铁券,已千余年前史,据报道,这道铁券是公元896年,唐昭宗为嘉奖吴越王钱缪征伐董昌有功,特颁赐于钱缪的。铁质铸成,形如覆瓦状,纵29.8厘米,横52厘 米,厚2.41厘 米,重约132两,上嵌金字350个,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现金字多有脱落。铁券的主要内容是记载被赐者征讨董昌的劳绩,因其对朝廷有如此劳绩,所以“卿恕九死,后代三死”(意即皇帝可免钱九次死罪),是皇帝赐给臣下的一种奖励和信物。

  由此以来,我国古代的铁券不管其形制怎么演化,内容怎么丰厚,意图一直没有超出“表德彰义,率世历俗”的领域,这与现代的勋章、奖章的寓意是符合的。

blob.png

  铁劵内容

  铁券镌刻的内容一般包含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赐予目标的名字、官爵、邑地;二、记载被赐者对朝廷的勋绩成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词。按朝延的有关法令,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能够享用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铁券上的文字在汉时用丹砂填字,称做“丹书铁契”,即“铁券丹书”。

  唐今后铁卷不是丹书而是嵌金,《辍耕录》记载唐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卷,形状宛如瓦,高尺余,阔三尺许,卷词黄金镶嵌。誓词有所封的爵衔,官职及受封的劳绩等,另刻有“卿恕九死,后代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