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庾亮导致苏峻之乱,是庾亮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

2020-09-23 12:56:50 作者: 东晋庾亮导致

世人多称庾亮“志大才疏”,原因有很多,但若说庾亮最大的败笔,就是他不听朝臣们的劝说,执意征苏峻归朝。结果逼反了苏峻,引起苏峻、祖约之乱,导致东晋都城建康被攻破。

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同样认为庾亮能执政,只是因为外戚的身份,他的治国才能却很普通。

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多,再次读完庾亮的一生,发现庾亮更多的是无奈吧。

若仅仅只看苏峻之乱,庾亮的政治手段确实“低劣”。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还得看他所处的背景。

从庾亮整个人生经历来说,苏峻之乱后,庾亮却是获益最多的那一个。

苏峻之乱发生在庾亮执政之初,我们先了解庾亮死后东晋朝堂的变局,就能看出庾亮的影响。

庾亮死后,东晋朝堂发生了什么?

说庾亮之前,我们来说一说对东晋影响巨大的桓温,桓温是东晋中期的一霸,他灭成汉主张北伐,打破了东晋只想“蜗居”江东的局势。

他的儿子桓玄更是亲自为东晋敲响了丧钟。

但桓玄最初是怎么起步的?

庾亮死后,他的弟弟庾翼代替他镇守武昌,为荆州刺史。荆州刺史虽是东晋的官职,但却能在庾氏家族内部交替,可见庾氏的权势之大。

但是当庾翼死后,庾氏权势虽然大,但缺少一个领军人物。这时是东晋中枢拿回荆州统治权的最佳时机。

东晋中枢朝堂虽然不想再让庾氏掌控着荆州,但庾氏在荆州经营数十年,早已根深蒂固。得有一个“强力”的人才能接管荆州的权力。

这时何充举荐桓温为荆州刺史,认为他能制衡庾氏。

桓温确实手段了得,拿回了荆州统治权,但他没有交回给东晋朝廷,而是收为己有。

东晋朝堂虽然收缴了庾氏的权柄,却将权柄交给了一个更年轻,更有“野心”的人。

《资治通鉴·晋纪十九》庾翼既卒,朝议皆以诸庾世在西籓,人情所安,宜依翼所请,以庾爰之代其任。何充曰:“……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之任,无出温者。”议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充曰:“温足以制之,诸君勿忧。”

等到桓温吸收了荆州势力之后,便出兵灭掉成汉,在东晋的朝堂威望甚至超过了当初的庾亮。这时候,中枢朝堂的大人们又开始想法压制桓温来了。

这就是东晋中枢朝堂的一贯手法,兴邦立国不行,玩弄权力个顶个的一把好手。是得找人压制桓温,不过找谁呢?

这时候会稽王司马昱说了:殷浩可以。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温既灭蜀,威名大振,朝廷惮之。会稽王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温。

这个殷浩又是从哪冒出来的?

庾亮在荆州的时候一手提拔起来的。饶了一圈,用来压制庾氏的桓温,又得借助庾氏提拔的殷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资治通鉴·晋纪十八》加平西将军庾亮征西将军、假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武昌。亮辟殷浩为记室参军。

可惜,殷浩不是桓温的对手,虽然有东晋中枢的支持,仍然被桓温逼死。

东晋中枢失去了压制桓温的最后手段,只能看着“自己”曾经扶植起来的人,变成了东晋的第一权臣。

都说桓温为了积攒镇压东晋的威望,才不断开启北伐。

但反过来是不是也成立?桓温为了减少东晋中枢对自己的阻力,才不断“专权”,好让自己可以安心北伐。

历史真的说的清吗?

庾亮执政前,东晋发生了什么?

那么在庾亮执政前,东晋又发生了什么?

庾亮执政时期,是东晋第三位皇帝司马衍登基的时候。在司马衍之前的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可以说过得都比较“窝囊”。

明为皇帝,但大权却不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司马睿能立足江东,乃至最后当上皇帝,琅邪的王氏兄弟出力不小。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