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还是守?从孝宗朝的军事行动看南宋宰相群体

2020-10-01 12:07:09 作者: 战还是守?从

不过,前文也说了,失败后的孝宗是不可能主张防守的。于是,在乾道二年十二月,他又启用了主战派大臣叶颙为左相,而叶颙同时又举荐了王应辰、陈良翰等主战派大臣,孝宗也一一采纳之。而后宰相叶颙与魏杞又因才能不足,不能让孝宗满意,被其以“效祀冬雷”罢相。

乾道四年二月,蒋芾拜相。而“芾采众论,参己见,为筹边志上之。”其才能以及态度都能让孝宗满意。但意外又出现了,蒋芾丁母忧,而孝宗为保恢复令蒋芾迅速回归,然而芾却“拂上意”,因而被罢相。

蒋芾离开后,朝堂第二次(第一次为魏杞罢相后)出现了“无相状态”。这反应出孝宗此时的心境——无奈,他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才能与态度都让自己满意的宰相,可就是找不到。

乾道四年十月,这个人出现了——陈俊卿。陈俊卿之前就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在经历几年沉浮后,孝宗认为陈俊卿可以担当此大任。不过,陈俊卿此时已在往“主守”过渡。他不想主动宣战,却是个积极的防御者,所以才有选将练兵的建议。而且,陈俊卿还举荐了孝宗“二次北伐”(无)的灵魂人物——虞允文,称“其才堪相”。

乾道五年八月,虞允文拜相。而对于虞允文,孝宗可谓是寄予厚望。虞允文不光任右相还兼任枢密使以及国用使,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

乾道六年,虞允文向孝宗献计以“敌衰可图,建遣泛使往请陵寝。”什么意思?激怒金人,孝宗也好借此开战。可陈俊卿不同意,因此被罢相,此后一年余虞允文独相。

可以看出,孝宗此时算是把恢复中原之大计全部押在虞允文身上了。而后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孝宗告诉他:你先在四川考察好情况,朕要亲征!

虞允文是个谨慎的人,绝不敢贸然出兵,因此拒绝了孝宗屡屡开战的要求。然而,就在虞允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一个噩耗传来了——“出师未捷身先死”。

没了“支柱”,孝宗也只能“望北兴叹”,彻底丧失信心放弃北伐。

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进入淳熙年,孝宗恢复之意仍未散去,纵使他再也没有为真正的北伐积极备战过。

刚开始(第一任为曾怀,主守)孝宗启用主战派叶衡为相,然而叶衡又因忤逆孝宗意,为谏官弹劾而罢。之后史浩拜相,却又因其主守与孝宗之意相悖,而被罢相。

需要注意的是,在叶衡与史浩之间有着长达两年多的“无相状态”,在此期间代行相权的是参政龚茂良。孝宗想干什么?寻找“恢复之臣”。终于,淳熙五年十一月,赵雄拜相而此后长达近三年的时间里为独相,孝宗恢复之意可想而知。

不过,当时的大环境已然转变,赵雄纵使不忘“二帝在沙漠”,“尝上疏论恢复计”,也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在言语上呐喊,而无法言行一致,所行事多为同主守派的防御之策。

淳熙八年八月,赵雄因被言“多私里党”罢相。此后王淮、梁克家、周必大等也皆只是偏于内政的主守派。此时,孝宗年老,恢复之意也慢慢消失,一心转到内政上去了。

主战派对军事的影响

孝宗一朝,宰相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主战,二是主守,而且二者都有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主战派领袖张浚与虞允文,为整顿南宋军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虞允文在军队实行的“裁汰之法”,减少了军队开支,精编了军队,同时也提高了战斗力。兵器予以改良,军纪也在张浚等人的监督下予以整肃。总的来说,主战派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客观上壮大了宋朝的军队实力,虽未能北伐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金朝,也为外交打下了基础,这是积极的一面。

在隆兴北伐前,主守派皆出言反对北伐,对此史浩曾言:

帝王之兵当出万全,岂可尝试而侥幸,今不审思,将贻后悔。

而后他又列举出一些经济上的因素,以此辩驳。然而,在当时主战派的推进以及孝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还是开战了。其实,史浩所言不虚,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上看,以南宋当时的实力都不足以北伐成功。倘若主战派也能冷静一点,取主守派之精华,也不会落之以惨败或是二次北伐的破产(当然这是后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