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再说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的职位升降与宦海沉浮。
宋礼——以尚书之位,二次入川开采木料;粮食物资转输,由海运转为河运,为功甚巨
宋礼(公元1361年~公元1422年),字大本,河南永宁人。
宋礼以明经为岁贡,补国子监生员。
朱元璋洪武年间,国子监生以才能选进者,朝廷皆待以不次之迁。宋礼即是一例,从国子监入仕,被提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
佥事,提刑按察使司职官;朱元璋吴元年(公元1367年)始设,为按察使司之正官,秩正五品;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革除,次年(公元1380年)复设;分领提学、驿传、清军、分巡、兵备等道;各省因事而置,无定员。
在职期间,宋礼持法严峻,锄奸剔蠹,绝无宽待。
未知何因,宋礼后被降职为户部主事。
主事,明初亦为六部首领官;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始改为司官,为司官中最低一级,秩正六品。
朱允炆建文初年,因人荐举,宋礼被授予陕西按察佥事。
后来,因为过失,宋礼又被降为刑部员外郎。
刑部员外郎,明初曾置,秩正六品;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罢除中书省,六部直达皇帝,六部下设诸司,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司官的三个级别,以次递升;员外郎为从五品,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
建文朝,宋礼已官至礼部侍郎。
礼部侍郎,明初,沿袭元制,设置二人,秩正四品;后分置左、右侍郎,员各一人,秩正三品。
《明史》卷五十二·志第二十八《礼六(吉礼六)·功臣配飨》有:
“建文时,礼部侍郎宋礼言:‘功臣自有鸡笼山庙,请罢太庙配享。’帝以先帝所定,不从。且令候太庙享毕,别遣官即其庙祭之。”
据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五十六《卿贰表·礼部左右侍郎》载: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宋礼担任礼部右侍郎;本年,转为礼部左侍郎。
朱允炆削藩,朱棣率众对抗朝廷。
南京城破之后,宋礼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之一。
朱棣即位之后,命宋礼代理礼部事务。
宋礼精敏干练,即被擢升为礼部侍郎。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宋礼官拜工部尚书。
宋礼曾上请朝廷,给山东屯田之户发放耕牛与种子;他又上请,将犯罪而无力负担工役的人迁移到北京,编为民户;朝廷都予以批准。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派遣工部尚书宋礼到四川、工部侍郎古朴到江西、礼部侍郎师逵、刑部右侍郎金纯到湖广,副都御史刘观到浙江,佥都御史史仲成到山西,办理木料开采事宜。
其时,宋礼说是,有数根巨大的木料(楠木),一夕之间,从大谷漂浮到了江上。朱棣认为这是神应之事,降敕命名其山为“神木山”(今四川沐川县西南),还派遣官员前往祭祀。
明代大规模开采木料,就开始于朱棣的修建北京宫殿。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宋礼遭遇母丧,原须回乡守制。朱棣特意下诏,继续留他在朝,处理相关事务。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宋礼受命,负责开掘会通河事务。
元朝至元年间,因寿张县尹韩仲晖建议,动用工役,开凿了会通河:从东平县安民山到临清,引汶水横穿济水,注入卫河,作为输运粮食的通道。但此河河道狭窄,河水很浅,不能通行大船。所以,终元之世,粮食运输,以海路为多。明朝初年,向辽东、北平输运粮饷,也是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决口,穿过安山湖,遂使会通河淤塞。永乐初年,营建北京,物资输送,兼用河运、海运两途。海运险远,会有物资损失与人员死亡;而河运则须由长江、淮河运到阳武,再征调山西、河南的丁夫,又陆路车运一百七十里,进入卫河,途中要经八个递运所,民众非常辛苦。至此,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说是“旧会通河全长四百五十余里,现已淤塞三分之一,当疏浚为便。”于是,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前往治理。
宋礼认为,会通河的水源,必须依靠汶水。于是,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意见,修筑堽城与戴村之间的大坝。大坝横亘五里,遏住汶水,使其不能向南流入洸河,而北归进入大海。又汇集各泉之水流,尽行引至汶水之上,到达南旺之后,再中分为两路,十分之四南流接入徐州和沛县水域,十分之六北流到达临清水域。南旺地势较高,在这里决水分流,南北皆可得水,这里就是所谓的水脊。因而审度地形,设置水闸,根据时令水量,进行蓄水和放水。自分水之处北至临清,地势下降九十尺,设置闸门十七座,到达卫河;从分水之处南至到沽头,地势下降一百一十六尺,设置闸门二十一座,到达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