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志的执迷,注定悲剧结局:秦始皇的致命错误

2020-10-08 12:54:24 作者: 自我意志的执

秦始皇是一个新世界的开创者。他给自己命名的这个名称,本身就包含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始皇帝”,意味着要成为后续皇帝的创始人,一连串皇帝中的老祖宗。

秦始皇的功业是无可比拟的。继周朝的分崩离析之后,他利用历代先祖奠定的雄厚实力,统一了天下。他能够成就这样的功业,背后体现着一种无可遏制、无尽延伸的自我意志。

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正是这种缺乏限定的自我意志,成为他精神结构中的一个致命错误,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四处巡游的原因

秦始皇为什么要四处巡游?可能的解释有很多:

或许是为了给天下塑造规则,所到之处几乎都要石刻“贵贱分明,男女礼顺”等法则,宣扬“普施明法”、“事各有序”的价值观;

或许是因为平定天下后无所事事,惯于征伐的意志在安静乏味的宫殿中不能舒展,于是四处游荡;

或许是炫耀武力,让人心不稳的六国残余势力慑服。

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秦始皇的巡游,展示着一颗无处安放的雄心。他在压服被统治者的同时,也激起了效仿者的野心。万古第一横汉

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意志弥天,不可阻挡,比之以“齐天大圣”也不为过。

整个天下的人口、物力、才智,都被编入一个精密的统治机器,成为他伸张意志的工具。

权力使人迷失。驾驭钢铁巨人的凡夫俗子,感觉自己也就成了钢铁巨人。

在巡游中,秦始皇要过长江到君山的湘山祠,遇到大风过不去,就大怒而伐尽湘山树,让整座山丘变成了红褐色。

回到咸阳,秦始皇嫌宫廷太小,就大建阿房宫。宫殿之大,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把终南山的山头作为宫前双阙,又在东海上朐界中立石作为秦朝东门。

后人评价:“如此举动,自是万古第一横汉。”显而易见,论豪横,若说秦始皇第二,恐怕没人敢说第一。帝国的bug

可惜,大秦王朝在嬴政死后就急转直下迅速衰落了。

一个原本如影子般存在于宫帷之间的赵高,短短几年,就把兵锋锐不可挡的大秦帝国,祸害得一塌糊涂。

这个设计得如此精妙高效的征伐机器,居然对于自己内部神经系统的病毒,毫无免疫力。

赵高就像秦帝国的一个bug,在肘腋之间、不起眼之处,引发了整个系统的迅速崩溃。郡县与分封

春秋战国的数百年纷争战乱,让人感到厌倦和痛苦,其根源则是分封。

分封数代之后诸侯不亲,征伐并起,而一统天下,则是平息这种分裂局面的治本之策。

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是郡县制的倡导者。

但是,很多人不希望天下变成一个模式,希望各地有自己的文字、服饰。项羽就是这样,或许赵高也是这样。

他们都有意无意地破坏着秦始皇治下的大一统框架,努力让天下回到战国时代的分散状态。仁义为本

秦始皇的权势却远远大过周天子。周天子是分封制的间接统治,有时是虚位君主,而大秦王朝实行郡县制的直接统治,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命,并且直接向皇帝负责。作为皇帝,他的意志可以直达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可谓“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事实上,始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了不起,而是因为当时天下民心渴望王朝的统一。他只是顺应了这种历史趋势而已。

这种对天下大势的顺应,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覆盖天下的巨大权力。而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能够妥善地驾驭这种巨大的权力。一任雄强的自我意志,犹如火上浇油,煊赫一时却也肇始祸端。

正如司马迁所言:“形势虽强,要之以仁义为本”。过于强大的权力,往往有反噬的效应。直到后来如汉文帝那样,谦虚、谨慎,让贤、让德,考虑问题都以百姓安生为本,顺应天道,以德化民,才使得天下稍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