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刘备入蜀是改变三国态势的大事件。对此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在落凤坡折了“卧龙凤雏”中的凤雏庞统。本文主要针对两点进行下讨论,第一刘备入蜀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以及庞统落凤坡之死到底背后什么阴谋和阳谋。
刘备于建安十六年入蜀,经三年后得益州,终于在年过半百后实现了成就霸业的夙愿。鲜为人知的是,刘备一开始对入蜀这个方案是拒绝的。根据《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周瑜、甘宁曾劝孙权取益州,孙权去问刘备靠不靠谱。刘备警告孙权别干这种事,太缺德了。陈寿认为这里刘备是想自己取益州才骗了孙权。《三国志·庞统传》中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周瑜死后,庞统也曾经劝说刘备入蜀,刘备一开始为了与曹操集团差异化经营而拒绝了。后来益州投诚派代表法正也来劝刘备入蜀,刘备这才下了决心。表面上看,刘备对于益州的推三阻四都是为了奥斯卡的小金人儿,后来终于没顶住益州的诱惑,提枪上马。
笔者认为事实上并非如此。刘备的选择不仅涉及到刘备个人的想法,也涉及到孙刘联盟在周瑜死后的走向,以及江东内部战略重心的转移。入蜀原本是孙刘两方在赤壁后维系抗曹联盟的多种交易方案之一。这个方案原本给刘备安排的是另一个剧本——驻守荆州。但周瑜的死,以及张松、法正等人的倒戈,意外促成了刘备入蜀这个方案的实现。
一般来说,我们会从刘璋和刘备双方去看刘备入蜀的问题。这里帮大家复习一下:建安十六年刘璋听说曹操要打张鲁。由于汉中入蜀实在是太方便了,刘璋怕张鲁投降后为曹操攻击自己,于是听从张松的建议,派法正去荆州迎刘备入蜀。法正暗中联结刘备,加上庞统的一再劝说,刘备最终同意入蜀,在葭萌屯兵大半年后,挥师南下夺取成都。在本文中,笔者希望从江东和孙刘联盟的角度来看待刘备入蜀的动机,期待能够有一些新的发现。
关于入蜀一事,最早引发笔者疑惑的有两件事:一是周瑜。周瑜死后为什么会交班给政见与他不完全一致的鲁肃,而不是与他一路并肩战斗、各方面条件都更出众、且与孙权关系更亲密的吕蒙?二是庞统。庞统跟随刘备前人际关系和谐,与刘备所信赖的法正政见一致度也很高,为什么独独和刘备的关系那么尴尬?
这两件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很少被人们深究的问题:刘备入蜀,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对不起走错片场了……都不是,他只是孙刘联盟在后周瑜时代的一个战略合作项目,还几乎烂尾。至于益州投诚来的张松和法正,只是起到了推手的作用。不管有没有没有曹操打张鲁(事实上也没打),有没有张松和法正的暗中倒戈,这个项目都会被提上日程。而区别在于有了张松法正,刘备才大概率会同意去执行这个项目。
为了解释这个观点,我们不妨先从周瑜入手。在赤壁之战中,周瑜、鲁肃作为主战派,将刘备的力量吸收过来一起打配合,实现了孙刘联盟的第一次联手。周瑜和鲁肃二人虽然都主张用刘备,但在结盟的深度和合作的方式上意见并不一致:鲁肃拿刘备当个人看,而周瑜只想拿刘备当工具人,并实行按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