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记住北宋九帝和九位文人

2020-10-17 04:51:14 作者: 15分钟记住

图|源网络

文|杜衡记

初中语文课本中,宋朝作者所著的诗、词和散文共收录了20篇以上,而其中又有一大半为北宋文人。

要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背景,首先需要记住北宋历史的整体脉络,然后再定位该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

我们先来看一下初中语文中出现的北宋文人有哪几位: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李清照、朱敦儒、陈与义,共九位。(排名按出生年份先后)

整个北宋历史,始于960年,终于1127年。而上述九位北宋文人,最长者范仲淹生于989年,最年轻的陈与义生于1090年,可以说基本涵盖了整个北宋。

第一帝:太祖

关键词: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北宋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是个比较好记的年份,因为它与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好相距约一千年。

北宋之前的那段历史,叫“五代十国”,那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一段50年不到的,分裂中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

五代的最末一代叫后周,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叫柴荣,赵匡胤就是他的手下爱将。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年仅7岁的小皇帝登基。

第二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大家拥立为帝,建立了宋朝。

陈桥兵变让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但也落下了心病,那就是兵权对帝位的威胁,所以,他用一场宴席,“杯酒释兵权”,把开国将领们一个个打发回了老家,也因此奠定了整个宋朝“重文轻武”的总基调。

第二帝:太宗

关键词:金匮之盟、烛影斧声、兴科举

出生人物:范仲淹、晏殊

北宋的第二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是赵匡胤的弟弟,原名匡义,为避兄长名讳,改名为光义。赵光义执政于976至997年,范仲淹(989)和晏殊(991)都生于太宗年间。

赵光义继位,是个千古疑案,一说是篡位,一说是太祖传位。传位之说涉及两个著名典故: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说的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临终时,交代赵匡胤死后要传位给弟弟,这些遗言被宰相赵普记录下来,藏于金匮(通柜)之中,因此得名。

杜太后立金匮之盟的逻辑是:后周之所以被你赵匡胤夺了位,就是因为皇帝年幼,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你就应该传位给弟弟。(但实际上,赵匡胤去世时两个儿子分别是17和25岁,所以金匮之盟的真假一直有争议。)

烛影斧声说的是,赵匡胤去世那晚,传弟弟赵光义入宫密谈(左右不得闻)。然后有人远远地看见,烛光下赵光义离席,貌似有谦逊避让的样子,接着听见太祖拿把斧子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意思就是:你好好去做(这个皇帝)。

早期的太宗赵光义,应该是北宋九帝中最崇尚武力的一位。继位后第三年,便平定了南方,次年,御驾亲征攻下了北汉,五代十国的历史至此才真正终结。然后,太宗先后发起了两次北伐,企图从辽国手中收复燕云十六州,但皆以失败告终。

《杨家将》的故事,便发生在第二次北伐期间。杨业本是北汉旧将,归宋后,成为了抗辽英雄。

两次北伐受挫后,太宗放弃了扩张战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然后练起了“内功”: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鼓励商贸,最重要的是,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

太宗在位期间,第一次科举的人数,就是太祖时期最多一次的两倍多。整个太宗在位21年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也就是每年平均500人左右。而反观唐朝289年,进士及第者每年平均只有22人。宋朝的文官政治,由此确立。

第三帝:真宗

关键词:澶渊之盟、励学篇

出生人物:欧阳修、王安石

出场人物:柳永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