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曹丕攻打的为何是东吴,而不是奄奄一息的蜀国?

2020-10-17 10:28:04 作者: 夷陵之战后,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演变过程中,“动乱”好像从未停歇,哪怕偶尔出现所谓的“太平盛世”,那也是人们在饱受战乱之苦后的一种心理反差罢了,事实上,太平盛世并非没有动乱,只不过被压抑在最小范围、或者被忽略了而已。

都说“乱世出英雄”,如果非要在历史上找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乱世的话,三国绝对是首屈一指。和以前“楚汉争霸”的性质不同,那时双方的眼中只有一个对手,到了三国时就得格外小心,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另外两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什么时候会聚到一起。赤壁之战,孙刘联盟给了曹操一记重击,可到了后来,关于发动“襄樊之战”时,曹魏和东吴又成了盟友,结果,导致了关羽之死。关羽之死不仅打破了三国之间维持已久的平衡,也正式按下了三国的倒计时

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之后的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刘备在称帝之后为了夺回荆州,打出了“为弟报仇”的旗号,开始大举进攻东吴。没成想,在夷陵却被陆逊打败,所幸赵云等人赶到,才将刘备护送至白帝城,这才有了“白帝城托孤”

三国之中,曹魏实力最强,这应该没有任何争议,而东吴也经营江东多年,实力也不容小觑,只有蜀汉是刘备在跌跌撞撞中创立,因此,虽然刘备手下英雄云集,但严格来讲,蜀汉的实力还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一方。但让人意外的是,夷陵之战后,曹丕没有趁势进攻奄奄一息的蜀国,反而将矛头对准了刚刚获胜的东吴,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解读三国历史,始终要记住一句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任何一方都想坐山观虎斗、最后渔翁得利。有了这个出发点,很多尔虞我诈、阴谋阳谋都会迎刃而解。就拿关羽之死来说,关羽是219年被杀,为何刘备直到221年才想起来为关羽报仇呢?一方面,实力不允许;另一方面,曹魏本来就强,刘备害怕和东吴一战会让曹魏成为笑到最后的“黄雀”。

曹丕之所以选择向东吴动手的原因有三方面:

其一:出尔反尔

当孙权听说刘备“举全国之力”扑向东吴的时候,他先是让和蜀国颇有渊源的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然而这封信非但没有劝阻刘备,反而激怒了他。蜀、吴一战已经避无可避,只可惜,张飞意外身亡,为刘备的伐吴蒙上一层阴影。

劝是劝不住了,孙权只好将目光放到曹魏阵营,他赶紧向曹丕上书,不但愿意称臣,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还愿意将儿子孙登送往魏国当人质。于是,曹丕下旨将孙权封为吴王,并让他尽快将孙登送往魏国。

要注意,这是建立在孙权认为“东吴必败无疑”的基础上。然而谁也想不到,陆逊能在夷陵大败蜀军。这个转折让孙权的处境明显出现了变化,他先以“儿子年少、尚未成婚”进行推脱,后来理由又变成“眷恋故土”,到222年干脆直接宣布和魏国断绝一切关系。

你玩我啊?不过这也正好给了曹丕一个进攻东吴的理由,于是,三路大军向东吴开进;

其二:酝酿已久

表面看,是孙权的出尔反尔惹怒了曹丕,但是,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从孙权反魏到魏国大军出征,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古代没有铁路、没有高科技,要发动一场大战没有半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单是粮草、马匹的后勤保障就无法满足。可曹丕只用了不到三个月,这说明什么?说明曹丕对东吴的战争准备由来已久,应该在“夷陵之战”之前、或者更早就已经开始酝酿攻打东吴的计划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