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整理了项羽优越之处。
战场上的项羽,盛气凌人、勇猛无敌;私底下的项羽,待人仁慈,关心部下安危;项羽的军事实力强,巨鹿一战成名,又大破秦军主力,掳章邯等秦军主将;后又主导分封天下,俨然是当时诸侯的首领。
不过,韩信当然不能只长他人威风,来灭自己志气,他也观察到,看上去强大无比的项羽,实际上却有其人格上的缺陷,并且因为眼光短浅,以致执行了错误的策略,为自己埋下了危机。
于是,韩信也指出了项羽的薄弱之处。
项羽剧照
战争的成败,绝非单凭个人武勇,项羽缺乏识人之能,不能信任或善用有能力的将领,流于单打独斗;他待人表面上仁慈,但却吝惜封赏,无法令下属长期、积极的追随;他仅仅在乎衣锦还乡,对待敌军手段残暴,所到之处均以武力征服,早已失去民心支持;他弃先前义帝与诸将的约定不顾,刻意忽视“先入关王之”的承诺,又多立与自己关系好的将领为王,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秦亡之前,怀王至少是各路起义军名义上的共主,但后来遭到项羽粗暴的迁逐,并被暗中杀害,这引起天下动荡不安,诸侯群起效尤,再度轻启战端。
所以,韩信认为,项羽一方看似强悍的外表下,实是“千疮百孔、坑坑洼洼”,由强转弱指日可待。他借此安慰刘邦:不必困于项羽声势如日中天的假象之中;他们过多的失误,都是隐忧,甚至已逐渐成为“致命伤”。
刘邦剧照
既然敌军的条件未必比我方有利,那么咱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扭转局势呢?
韩信提出了3个战略:
首先,“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项羽不能善用人才,咱们应该反其道而行,广纳贤臣意见,授权勇将征讨。
不应该在汉中被动等待局势演变,而要积极进取,通过武力的进逼,来“催化”敌人内部的矛盾,进而削弱对手实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其次,“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基于项羽吝于奖赏的弱点,韩信劝刘邦多予功臣实质利益,而其中以天下城邑来分封功臣,则是最好的选择。
如此一来,不但己方将士更能凝聚士气,人人都替未来积极打拼,即使原属他方的有志之士,也会衡量局势与利益,转而为我方效命。
由此可见,韩信本人对“分封”有着一定程度的热衷,这也牵涉到日后他请命封王的行动。
最后,“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发动战争需要兵力,汉中的3万将士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刘邦最佳的倚赖战力。
这些将士都希望早日离开偏远的巴蜀汉中,如果能善用他们这一层内在的心理需求,使得军队上下目标一致且明确,那么他们自然要比一般军队更加武勇。
这3大战略,是韩信“汉中对”的主轴,原则就是“反其道”。
韩信剧照
然而,“汉中对”言至此,刘邦中心或许仍有疑虑——就算掌握了敌军的优劣条件,也明白了自己必须积极主动,但是客观的环境,是否真的有利于我方呢?
于是,韩信“一锤定音”,作了补充说明,终使刘邦充满了信心。他指出——客观环境,对刘邦极有利。
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既为秦将,但带领秦军打了败仗,秦人伤亡惨重,又间接害了秦降卒20万(惨遭活埋),唯独他们三人不但幸免,还封王享爵,秦地百姓即使没有恨之入骨,但内心如何原谅他们?
眼下,他们三人在秦地的权力基础,其实是非常薄弱的。再者,先前刘邦入关时,给秦地百姓留下了好印象,但遭到项羽的阻挠(违背诺言),而不能满足秦地百姓的期待。
因此,韩信告诉刘邦,这正是天赐良机,当然要立即抓住时机,顺势而为!所以他才说“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