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的侍从反驳道,做了大王可以统领千乘的土地,让读书人都放下仁义来到他的国家做臣子。可以,读书人才华再高,也只能自称匹夫,需要步行去自己的田里种地,活得再差点的还要住在田野里甚至胡同里,所以国君比人才尊贵。
颜斶又反驳道,“不对,大禹的父亲被安上罪名杀死,却依然可以凭借治水的功劳创立大夏。夏桀贵为国君,也照样被商汤替代,作为国君,到了亡国灭族之时,恐怕连住在胡同里的资格都没有。故而,人才可以凭借才能德行做国君,国君也会因为失去国家而虎落平阳。况且,国君都自称孤或者寡人,就是为了彰显谦虚的德行,吸引人才,尊重人才,所以人才更重要。”
颜斶的一番话深深打动齐宣王,国君本人就可以是人才,但是国君一旦失道,那就连士子都做不成了。为此,齐宣王打算允许颜斶可以与他同游,吃一样的肉,坐一样的马车,给颜斶的妻子赠送好看的衣服,甚至想拜颜斶为师。
但是颜斶长叹道,“美玉生于山中,会因为过度打磨而破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一旦得到高官厚禄,离尊严扫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况且我这个人一向低调,没有车马就步行,当不了权贵那就保证一生不犯罪,一辈子只求清静贞正四个字。我来稷下学宫不求功名利禄,只求能劝谏大王。”说完,就离开了稷下学宫归隐田园。
树立了人才更贵重的观念之后,齐宣王开始大量起用亲戚中有才华的,但是这样的行为并不利于国君发现出身不高的人才。于是,一个叫王斗的前来游说齐宣王,他一见齐宣王就暗讽齐宣王是昏君。
王斗一看齐宣王生气了,立刻说,自己心中的贤君是齐桓公小白。齐宣王尴尬地说,“寡人比较愚笨,见识浅薄,能做个守成之君就可以了,哪里比得上齐桓公呢?”
王斗笑着说,“齐桓公喜欢好马,好狗,美酒和美女,大王您也喜欢,只是大王您并不重视人才罢了。”齐宣王指出自己已经见过了许多人才,但是这些人才还是比较平庸,不具备让齐国强大的能力。王斗突然正色道,“我们让工匠做帽子而不让亲贵做帽子,这是为什么,不就是工匠更专业吗?同样的道理,大王治理国家,非要从亲贵中选材,怎么可能制定出更符合齐国实际的国策呢?”齐宣王恍然大悟,立刻从出身平平的读书人中选了五个人做官,齐国的国力更加强大了。
在选拔人才方面,齐宣王的优点颇多,但是在外交方面,齐宣王的失误就比较多了。因为秦国在他在位初期就攻打齐国,所以齐宣王一开始果断听从苏秦和陈轸的建议,选择合纵,一和秦国闹矛盾,就果断杀了王后断交。
后来,因为和楚国闹矛盾,齐宣王又听从张仪的意见,果断选择了连横。不但如此,齐宣王平时还喜欢插手东周等国家的内政,后来还对燕国趁火打劫。如果不是军事力量强大,齐宣王可能早就完蛋了。
后来,齐宣王还曾经试图讨伐魏国。听说这件事之后,淳于髡又开始给齐宣王讲故事,“大王,韩子卢是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是最聪明的兔子。有一天,韩子卢饿了,想吃了东郭逡,于是它一直追东郭逡,东郭逡就一直不停跑,很快狗和兔子都累了。一个农夫看到了之后,就把他们都抓住吃了。如今齐国和魏国一旦打起来,那秦国和楚国就会像农夫一样坐收渔翁之利。”齐宣王这才作罢。
女史李氏曰:《史记》,《战国策》等著作中关于齐宣王的记载都是很多的,在之前的东周系列中,女史主要引用的是《史记》对齐宣王的记载。在今天的齐国视角中,笔者主要引用了《齐策》的故事,表面是写滥竽充数,实际是写人才与齐宣王之间的关系。虽然百度百科中有两篇关于孟子与齐宣王的交谈,但是考虑到《孟子》毕竟是语录集,再加上《史记》明确指出了孟子并没有被齐宣王赏识,所以那两篇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女史并未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