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藩镇割据的问题上,两个党派也各执己见。牛党认为当前唐廷并不具备恢复统一格局的条件,因此在对待地方节度使和藩镇的处理问题上,应当尽量采取保守和退让的政策;而李党则坚持要维护帝国的统一,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都要消灭藩镇割据的局面。
不难发现,在选官制度的问题上,牛党的主张更加合理一些。虽然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天生的弊病和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但相比起以门第取士的传统方式,科举制则更加"科学"一些。至于藩镇割据的问题,很明显李党的主张更加正确。如果藩镇割据局面不予以消除,那么唐帝国终有一天会分裂成多个小国。
二者虽然为时政问题争论不休,且也提出了相对正确的建议,但二者之间的斗争却并没有为唐廷敲定一个具体的国策。换句话说,二者只是为了争论而争论,并没有将争论的结果落实到实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牛李两个党派渐渐发展至严重的朋党之争,这就对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局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李党的代表人物郑覃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自安史之乱事件过后,唐帝国内部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其中唐皇和地方藩镇的矛盾,则为外患;而宦官集团日益做大和官僚集团内部久久不息的斗争,则是影响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内忧。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唐廷光是想要解决藩镇割据局面就已经十分困难。而此时的中央朝廷不仅没有团结在一起,反而围绕着权力展开了无休止的斗争。如此这样,唐皇更加难以整合本就不够充足的政治资源来解决外患,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愈发严重了起来。
无休止的内耗,让唐廷和唐皇失去了最后力挽狂澜的机遇。此时的唐皇,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对帝国的控制力。随着帝国现状的日益恶化,以及唐皇个人治国水平的下降,唐帝国的国运也"寿终正寝"了。
参考文献:
【1】《"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任维钧著
【2】《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张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