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构筑的这个防御体系,所以能发挥重大作用,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善择将领,组成有效的指挥体系。
他把选将用将看作是恢复辽东的关键。经奏准,对王在晋、闫鸣泰等人的进退去留作了调整,同时裁撤了一批庸官逃将,晋升了一批能真心任事、以守关复辽为已任的将领,其中有袁崇焕、鹿善继、马世龙、尤世禄等。此外,还广揽天下贤才。
孙承宗属下的将吏都有明确分工,做到各司其职。他以职方主事鹿善继、王则古辅佐谋划军事;总兵江应诏定兵制;佥事袁崇焕建军营;李秉诚炼火器,沈棨、杜应芳储备武器;司务孙元化筑炮台;中书舍人宋献、羽林经历程仑主市马,广宁道佥事万有孚主采木;游击鲁之甲拯难民;副将李成先练骑卒,参将杨应乾募辽人为军。指挥系统设大将军,以马世龙为平辽将军,王世钦、尤世禄为南北部将。这些将吏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例如,鹿善继治军储,保证了前线粮饷的供给,江应诏定兵制,使5人为1房,3000人为1营,15营为3部,做到兵不离将,将不离帅,健全了军队编制,增强了战斗力。
第二、因地制宜部署兵力,组建车营。
孙承宗针对从宁前到关内不同的地理情况,精心部署兵力。在重点设防地区山海关,海上从望海台出芝麻湾的海口,配备大炮,拦击从海上入侵之敌。陆上在三道关的石城驻扎1万人,以便适时突袭敌人。北水关外筑台堡11座,安设大炮。山海关正面,以3000人守中后所,3000人守中右所(今沙后所),并遣精骑出哨中右,使关之正面和左右翼互相声援,以利固守。平辽将军马世龙节制三部,南北部将王世钦、尤世禄分驻海口、角山,中部由中军节制,驻罗城;副将赵率教、孙谏为前后部统将,分驻前屯和红花店,合计7.5万人。
在宁、锦前线,除以重兵驻宁、锦外,还遣军进驻金、复、海、盖四卫,四卫之后尾旅顺由毛文龙守御。在海上,除觉华岛外,又以天津、登、莱水师作预备队,随时声援辽宁半岛之四卫。此外,还借助朝鲜兵力从侧面声援。
山海关以内,永平府设总兵,卢龙、蓟门等州县设守将,添兵防守,做到镇戍连结,墩营相望。其他州县也有重点位置设防,既可作为山海关前线的老营,又可组成机动部队速援京师。
以上兵力部署,既可造成“东连西结”的有利态势,又能置后金于被包围的地位。
孙承宗还根据“敌长弓矢,我利火炮”的特点,大量制造和使用火器,组建车营。他从宣府、大同等7镇抽调精锐1.2万人赴山海关前线,组建12个车营,制定《车营练阵规条》,令官兵熟读牢记,学会实际运用。这12车营成为阻挡后金八旗兵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依靠民众,推行“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政策。
孙承宗把这一政策称为守关“大计”和“复辽之资。他把流入关内的辽人安置到各卫所进行屯田;对关上之辽人,体强有武艺者分别安置在中、前二屯及宁远一线各堡寨,充实守备力量,并把他们的家属组织起来,从事屯种;对关外13站一带的十几万辽人,也按强者为兵、弱者屯牧的方法妥善安置。这样,就实现了军民一体,同守边关。
四、因敌用兵,巧施谋略
崇祯二年至三年间,后金的八旗兵绕过山海关防线,先后占领了遵化、滦州、迁安、永平四城,直接威胁明京师的安全。孙承宗第二次督师蓟辽时,决心拔掉这四颗钉子。崇祯三年秋,他调集山西总兵马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副将祖大乐、祖可法、张弘谟等军先攻滦州。驻永平的大贝勒阿敏、硕托得知滦州被围,即派大臣巴部礼率兵驰援,结果被明军歼灭。明军以炮攻城,城内的纳穆泰、汤古岱力支持不住,于十二月放弃滦州,逃奔永平。阿敏等因滦州失守,惶恐不安,便率部弃城经冷口逃回沈阳。数天之内,四城尽复,明朝称之为“遵永大捷”。
这次作战的胜利,首先归功于孙承宗对敌情的正确分析和采取灵活的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