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2020-10-25 15:18:34 作者: 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中,杨镐犯的错误很多。不过,分进合击倒未必一定是致命错误。

努尔哈赤最担忧的,正是分进合击

努尔哈赤最担忧的,正是多路进攻。

听说大明以47万大军来犯,后金诸位贝勒、大臣都显得有些担心。大贝勒代善问道:“大明倾天下之力,集结宿将猛士及叶赫、朝鲜精锐共47万人一起来打了。他们还把南边福建、浙江及西边四川、甘肃的粮饷通过海路、陆路一起运过了了,人多势众,我们怎么办?”

努尔哈赤答:47万?明辽东军原有9万,被我杀了3万!新招的2万多,多是被我们打散的逃兵!其他从各地来的军队,行军疲劳不堪,沿途又多逃亡,不足为虑。而且,我看也不过3、4万人。加上叶赫、朝鲜军,不过6、7万乌合之众。他们声势看起来吓人,其实不足畏惧。

努尔哈赤接着说到他的担心:现在我朝夕所忧虑的,是明军已在各处集结,究竟哪里是主力?会怎么来攻我们?因为我们正处于开原、沈阳、辽阳、宽甸四地之中!胜败之机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敌军四方合击之前,打破敌军主力。

看来,努尔哈赤非常清楚明军的实际兵力(适当说少明军数量,只是为属下打气)。他所担忧的,正是自己不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明军虚实难分的多路进攻。

大明宿将也多不反对多路进攻

开战前,在明军的战前会议上,各将也各抒己见。

其中,只有此前战功最不突出的马林主张集中大军一路进攻:王师当出万全,意并兵一路,鼓行而前,执取罪人,倾其巢穴。

此外,作战经验丰富的宿将们,都未反对分兵进击。

刘铤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地形不熟;而杜松担心的则是各部仓促集结,兵饷不足的问题。他们都认为:应推迟作战。

那么,为何大明这些经验丰富的宿将,大多不反对分兵进击呢?

多路进攻的原因

1、后金地势,一路进攻,极易打成僵持

后金此时的地盘,西与辽东平原及松辽平原相接,南隔鸭绿江、图门江与朝鲜毗邻,东、北是女真族人繁衍之地。赫图阿拉在其西侧,而自此向西,地势降级而下。

同时,当时辽东地区尚未开发,大片原始森林。明军行军,仅仅能沿河而进。

因此,一旦明军采取一路进攻,虽然兵力集结,但是以仰攻之势,很容易被后金阻击,打成僵持之势。

也许,正如马林所说,大军合兵而进,可以避免被歼,但难免劳而无功,打成僵持。

显然,打成僵局,并不符合大明发起此战的初衷。

2、过往经验

过去,面对“类似”局面,大明“分进合击”的打法,取得过不错的战绩。

在著名的播州之战中,大明正是以分进合击,多路进攻的打法,一举突破险阻,平定了割据播州数百年的杨应龙集团。刘铤,正是此战的功臣!

今天,我们大可以说努尔哈赤不是杨应龙,后金八旗也不是播州军。但是,放在当时,诸位名将可未必看得如此清楚。

大明的计划原本不错

按照大明的计划,原本未必要担心被各个击破的。

1、泰山压顶

大明原本希望集结20余万大军(号称47万),以泰山压顶之势,彻底扫除后金。

如果果真有20万大军,加上叶赫、朝鲜的军队,无论是主攻部队还是牵制部队,都不会显得兵力单薄。

2、虚实相济

由于地形、补给限制,当时有条件进行主攻的,只有两路。

一处是东南的宽甸。此路可以以海路入鸭绿江进行补给,可以支撑主力作战;

另一处是沈阳方向。此路经抚顺,也有河流可以补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