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丛艺:身怀六甲战斗在朝鲜战场上

2020-10-26 04:50:38 作者: 女兵丛艺:身

在洒满阳光的阳台里,柿子秧上挂了一串青色的柿子,还有爬满窗户的地瓜秧。“你看我这花不仅能看,叶还能吃。每天早上起来,我都到阳台看看这些花花草草,一天的心情都好了。”在抗美援朝老兵丛艺的家里,记者见到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腰杆挺直,每天坚持下楼走两圈,只有从她那粗糙变形的双手上能看出这位老人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每日行军百余里练就“钢铁身躯”

今年92岁的丛艺原名丛淑英,1929年出生在河北承德下的一个村子里。1946年5月,丛艺加入部队,被编入16军三旅138团,成为后勤部的一名普通战士。第一天行军,丛艺跟着部队南下走了80多华里,晚上住在老百姓家里,丛艺脱下鞋一看脚上全是泡,疼得哇哇大哭,当时就有点想家了。部队医生过来看她,并交给她一个土办法,用头发丝穿针把大泡挑破,第二天一早水泡干了,继续行军。以后几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是行军一百多里地,小小的丛艺硬是咬牙挺了下来。

从河北,到山西、四川、贵州,过长江,黄河,爬雪峰山,进入大别山,一路跋山涉水,追缴敌军,一直走到1949年末全国解放。参加淮海战役后,丛艺跟随部队继续在四川、贵州当地剿匪。在16军军政大学,丛艺学习会计出纳,还领导女兵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出门的时候每个人背个背包,晚上回来收的金条、金砖、银元都上缴到营部。”丛艺说。

夫妻双双奔赴朝鲜第一线

1949年夏天,丛艺和她的爱人,16军46师138团参谋长郭笃德经人介绍认识。虽然两人都在一个军团,但他要带兵在前线剿匪,平时俩人几乎见不到面。直到一年后全国解放,两人才走到了一起。结婚后,两人又各忙各的,有时一年才能见上一面。直到1952年,两人才有第一个孩子。

1951年4月,丛艺所在部队开赴朝鲜战场,替换第一战线、第二战线的部队。“我们入朝的时候,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结束,我们主要是‘防御战争’”,丛艺说,主要就是防止敌军入侵,守住战场。丛艺的爱人在朝鲜战场已经升为138团团长,带领战士们在前线站岗、巡逻、放哨。而丛艺则在政治处负责传递各级指令、通知。

在朝鲜战场,两人都很忙,有时一两个月才能见一面,偶尔能通过连队电话沟通。那时候,丛艺刚刚知道自己怀孕,在异国他乡,还是在战事紧张的前线,虽然丈夫对她很担心,但乐观的丛艺安慰丈夫说,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直到快要临产了,丛艺才从前线撤退到安东(今丹东)并在当地生产。没有丈夫、亲人在身边,丛艺自己一个人闯过了生产难关。实际上,由于在朝鲜战场缺衣少吃,丛艺一直很瘦,孩子生下后也没有奶水。丛艺在丹东生下孩子半年后,又返回朝鲜战场,年幼的孩子送到位于营口的部队托儿所。“那个年代,也没有那么多想法,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想爱人,想孩子。”丛艺说。

二度返回朝鲜战场

丛艺说,在朝鲜战场女兵很少,女兵们也把自己当男人一样使,部队卸车的时候扛起来一袋面就走。有时候睡觉的时候跟男兵一起躺在大通铺上。渴了,就喝口混浊的溪水。“女人每个月特殊的日子,身边要是有男兵,就围着一个床单挡着,随便找块布片垫上,照样行军,两个腿肚子走得都磨得出血。”丛艺说,那时候那么难都挺过来了,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佩服自己。

1954年,丛艺又怀孕了,这时上级指派丛艺和爱人从朝鲜战场到西南军区重庆速成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在重庆期间,丛艺先后生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直到1956年7月,两人学业毕业。之后,两人又带着一双儿女返回朝鲜。“到战争后期,部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当地人民进行修路、修桥、建房屋等生产建设。”丛艺说,工作忙的时候,我把两个孩子交给一个军人家属帮忙照顾。

1958年4月18日,丛艺跟随部队从朝鲜返回长春。此后,丛艺又跟随爱人支援边防,驻扎在黑河中苏边境上的小岛上,后来丛艺跟随患病丈夫到哈尔滨休养。虽然在战争岁月经历种种磨难,但丛艺依然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送去参了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