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遗言可保蜀汉百年国运,但姜维没有听从,结果导致国家灭亡

2020-10-27 08:53:24 作者: 诸葛亮遗言可

作为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诸葛亮为了蜀汉的生存与发展真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即使在临终前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诸葛亮临终前,曾叮嘱姜维一段很重要的话,若后者能听从可保蜀汉百年国运,可惜姜维却并没有当回事,结果导致国家灭亡。那么,姜维是何人?诸葛亮的临终遗言是什么?姜维为何不听从?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在魏朝官至天水郡参军,以足智多谋、胆大心细著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姜维因被太守马遵怀疑有通敌之心,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果真投降了蜀汉,时在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得到姜维后大为兴奋,在写给心腹幕僚蒋琬的信中,曾特意夸赞他是凉州上士,极有胆略(详情见《三国志·卷四十四》),将来必成大事。

姜维能力出众,被诸葛亮视作接班人

姜维归降蜀汉后,起初担任仓曹掾、奉义将军,不久便奉命统领五六千虎步军,跟随诸葛亮奋战在北伐前线上,因屡立战功,逐渐升迁至中监军、征西将军,被诸葛亮视为左膀右臂和北伐事业的“接班人”。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将后事托付于姜维,命他次于魏延断后,率主力回返四川。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除了将北伐事务托付给姜维外,还特别提到加强防守阴平古道的重要性,并叮嘱他道:“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言下之意,若姜维听从自己的安排,至少可以保住蜀汉百年国运。从此后的事态发展来看,诸葛亮的担忧的确极有道理。

诸葛亮临终前,叮嘱姜维要死守阴平古道

阴平之地即阴平古道,是凉州通往蜀地的一条捷径,起自今天甘肃省文县的鸪衣坝,途经阴平桥,然后翻越摩天岭,再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等地,最终到达到江油关(今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乡)为止,按照古时三步二米的习俗推算,全长700余里。

阴平古道虽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由于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很多地方都是悬崖峭壁,并且数百里无人烟,因此常被视作“鬼门关”,鲜有人能在这里通行。正因如此,姜维在驻守汉中、沓中期间,并没有派军扼守阴平古道,原因无他,不相信魏军真的敢从这里穿过去攻打蜀汉。但让姜维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他的盲目自信,给蜀汉招致灭顶之灾。

阴平古道以险峻著称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主持北伐大局,在延熙元年(238年)至景耀五年(262年)的24年间,先后11次北伐曹魏,因战功升迁至大将军,并在宰相费祎遇害后独掌兵权。然而姜维的11次北伐无一获得成功,并导致蜀汉国力耗损过度,将士疲惫不堪,百姓怨声载道,由此给曹魏伐蜀提供良机。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权臣司马昭命大将钟会、邓艾率军分路伐蜀。结果当钟会与姜维对峙于剑阁,劳而无功并准备撤军之际,邓艾却率兵偷渡阴平古道,越过700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出其不意的进逼江油,迫使守将马邈投降。江油沦陷后,蜀汉卫将军诸葛瞻闻讯赶来迎击邓艾,结果到达涪县后却盘桓不进,又拒绝听从部将黄崇抢占险要之地的建议,遂失去破敌良机。

邓艾偷渡阴平古道,奇袭灭亡蜀汉

不久,邓艾率军进攻绵竹关,并阵斩诸葛瞻父子,消息传至成都后,刘禅君臣无不肝胆俱裂。此时,成都城内虽然尚有数万军马,但大多是老弱病残、从战场上溃败而回的残军,以及从市井中临时招募而来的士兵,不仅毫无战斗力,而且畏敌怯战,用这样的士兵守城,形势可想而知。再者,以谯周为首的蜀地士人集团又在城内大肆散布投降论调,更使得坚守御敌成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