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秦国第一任丞相,罕见的外交奇才

2020-10-28 16:54:19 作者: 张仪:秦国第

张仪,名震战国的纵横家,凭借一张利嘴,成为秦国第一任丞相,又凭借一张利嘴游走于诸国之间,冒着生命危险实现秦国的“连横”战术一一“事一强以攻众弱”。他的利嘴不仅成就了秦国的强大之梦,还深深影响了列国的兼并形势。对他自己来说,他也凭借着这张利嘴在秦国官场混迹自如,排挤了众多竞争对手,成为秦国官场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张仪出生于公元前366年,是魏国大梁人,年轻时曾向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尽管他是魏国贵族的后裔,但家境却十分贫寒,在未发迹前,他为楚国丞相效力,却被诬陷偷了楚相的璧,理由仅仅是他很穷,尽管当时张仪被楚相一顿好打,受尽侮辱,可在回家后却还可以一脸轻松地和妻子开玩笑:“看,舌头还在,这就够了。”张仪非常清楚自己的特长:能说会道。当他听说秦惠文王渴慕良材,在公元前329年投奔秦国,并如愿以偿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被拜为客卿。

张仪到秦国不久,就为秦国立下战功,他和大臣公子桑一起领兵伐魏,不多时就拿下了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隰县)。当时的魏国十分虚弱,以秦国的实力扫荡魏国不在话下,但生性机巧的张仪却并不满足于用武力夺取城池,他说服秦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将秦公子繇送到魏国当人质。而他自己则借着护送公子繇的名义混入魏国,对魏惠王施以“连横”之策,鼓动魏惠王向秦屈服。饱尝秦军之苦的魏惠王见秦国将蒲阳送回,又主动送贵族为人质,早已经冷汗淋漓,知道秦国正在向自己示威,在听了张仪的鼓动后,愈发惊恐。张仪借机暗示魏惠王送土地给秦国作为与秦结盟的代价。魏惠王自然不敢拒绝,忙将上郡十五县和战略意义十分重要的少梁呈给秦国,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获了比蒲阳大得多的土地。经过此事,秦惠文王更是对张仪刮目相看,遂封他为秦国丞相。

张仪是秦国的第一位丞相,当了丞相的张仪为保护自己的地位,开始有目的地排挤有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他挤走了曾备受秦惠文王重用的大良造公孙衍,逼得公孙衍离秦奔魏。凭借聪明机智,张仪的富贵之路一帆风顺,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将,领兵攻打魏国。

魏惠王知道张仪的厉害,惶恐不安,一面顶着秦国的军事压力,一面向齐威王求援,试图联合齐国共抗强秦。张仪得知此事迅速作出反应,抢在魏惠王前面来笼络齐国,致使齐不助魏而助秦。就在张仪施展口舌之能,游说他国“事强秦攻众弱”时。公孙衍出现了,为救魏国,也为报被张仪排挤之仇,公孙衍积极游说各国合纵,要他们“结众弱以攻强”。不久魏、韩、赵、燕、中山便“相王结盟”。但论起外交手段,公孙衍终归比张仪略逊一筹,他并没有料到楚国会在这个时候给魏国突然一击。而眼看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出现纰漏,张仪忙见缝插针,在公元前323年邀齐、楚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目的在于拉拢齐、楚,以便向魏进攻。不仅如此,张仪还在魏惠王面前大谈亲秦之好,威逼利诱双管齐下,昏庸的魏惠王被张仪唬的一愣一愣的,还以为张仪是一心为魏国谋福利,于是将张仪任命为魏相。出于秦国利益的长远考虑,张仪辞掉了在秦国的职位,似乎一心一意要为魏国做事。张仪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魏国依附秦国,然后吸引更多的诸侯国效仿,但是张仪的“连横”直接威胁到各国的利益,所以公元前319年,齐、楚、韩、赵、燕等国全力支持公孙衍的“合纵”,并促使他出任魏相,张仪也被驱逐出魏国。张仪回到秦国,继续做他的秦国丞相,继续为秦国搬弄唇舌。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