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兼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举兵谋反。这是天宝后期唐朝内部矛盾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收拾这一残局的是太子李享。他在马嵬驿事变中,似乎没有扮演主角,只是匆忙之际带了一支人马奔赴西北,最后主宰了全国的局势。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那是太子李享经过缜密的考虑才决定和玄宗分道扬镳的。
一、马嵬驿之变的主谋
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六月,唐玄宗离京仓皇西逃,行至马嵬驿,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又逼玄宗缢死杨贵妃。新、旧《唐书》的本纪,均称此事的发难者为龙武将军陈玄礼。但有些列传的记载,却透露出太子李亨也是参与者,而且就其政治地位来说,应是主谋者。《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韦见素传》记载:
玄礼“与飞龙马家李护国(即李辅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
杨国忠被杀和杨贵妃死后,太子李亨理当随玄宗继续西去川蜀,但士兵却吵吵嚷嚷,要北去灵武、太原,或向东返京师。接着就发生百姓遮道请留太子的事件。由此,太子李亨才与玄宗分道扬镳,领兵北上,并因此而得以称帝。这一事件的演变过程,据《旧唐书·李辅国传》记载:
当杨国忠被杀后,李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
可见,所谓“遮道请留”,也是李亨同他的两个儿子和亲信宦官精心策划安排的。李亨出于某种原因,不便亲自出面要求分兵,便打起百姓请命的旗号,并授意儿子和部下出面百般谏留。这样,既使玄宗无法拒绝,又使玄宗面子上过得去。
二、陈玄礼在马嵬驿之变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从马嵬驿门之围,到遮道请留,再到李亨灵武即位,显然是一系列紧密相联的有计划的行动,其目的都是为了逼玄宗交出政权,退居太上皇的地位。而长年护卫玄宗的禁军首领陈玄礼,并不是这一事件的主谋。这一点,玄宗心里是清楚的,因此当禁军杀了杨国忠,陈玄礼去向玄宗请罪时,玄宗并没有惩罚他,并且继续由他保护去西蜀。蜀中是杨国忠的发迹地,是他的势力老巢,太子李亨不敢西行,连一般将士也懂得不能去蜀中。可是,陈玄礼去了,并且在蜀中一直侍从玄宗,直至京师光复,又随返长安。上元元年(760年),陈玄礼被肃宗李亨罢职。所有的事实都表明陈玄礼并不是李亨的私党,而是玄宗的心腹侍从。马嵬驿之变中,陈玄礼很可能只是一个被迫的支持者,而这一点后来也得到了玄宗的谅解,否则,他是不可能继续担任禁军首领,护卫玄宗安全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在离京之前,曾想以皇太子李亨担任天下兵马元帅,监护军国事。结果杨国忠非常恐惧,杨家人都聚在一起痛哭,贵妃口中衔土向玄宗陈说请求,玄宗才没有让位给内定的继承人。可见当时李亨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是相当尖锐的。而李亨随玄宗西行时,他的儿子广平王、建宁王都是主管警卫皇帝亲兵的人。他们控制着一部分禁军,要在行途中发动一场政变,是完全有力量的。更何况,太子李亨一向不受玄宗的器重,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深,太子李亨早就在等待着机会,摆脱父亲玄宗的控制。而马嵬驿事件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他当然要尽可能地利用了。
三、太子李亨的处境
唐玄宗当年继位,名义上是父亲睿宗主动传位的,实质上是他利用政治手腕迫父传位的,所以当他做了皇帝后,便拿着这个经验去防备自己的储君,一向对太子不怎么信任,加上玄宗在位时间长,立为太子的年龄都比较大,都有一定的政治经验,于是他的戒备之心也就更重了。开元末,前太子被废黜。当时,武惠妃得宠,宰相李林甫支持武氏,劝玄宗立她所生的寿王为太子。玄宗畏惧宰相与太子纠合,没有同意,而立了李亨为太子。这是玄宗想利用几种政治力量相互牵制,以便于自己从中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