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俗语“乌进弗乌出”,指的是貌似傻子一样的拿进财物,而不愿意拿出。譬如说:“财郎看上去乌头乌脑,不过伊精明来些,只乌进弗乌出。该种人朋友呒得个。
“乌进弗乌出”,源自《吴下谚联》。
《吴下谚联》书影
清王有光《吴下谚联》“鹅进弗鹅出”条言:“苏、松人以迂腐为鹅头,以书腐为书鹅。不知读书不鹅,则学问不长;学问长一分,则鹅进一分。如道高一丈,魔高一丈,到得登峰,则魔自退。学问到得贯通,则鹅自出。君子深造自得,资之深,乃是鹅进;居之安,取之左右逢源,乃是鹅出。学者始患其不鹅进,后患其不鹅出也。
王有光,青浦人,字观国,诸生。《吴下谚联》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书中所载的“鹅进弗鹅出”,说明已是坊间流传的俗语了。
王有光是读书人,他以读书为例解释“鹅进弗鹅出”他眼中的“鹅”,就是热衷钻研到迂腐程度的象征。所以读书要像“书蠹头”一般的钻研,不拼命钻研,则学问不长;学问长一分,则鹅进一分。待到学问贯通,左右逢源,则鹅自出。最后两句归纳“学者始患其不鹅进,后患其不鹅出也”,意思是:学习的人开始读书时怕钻不进去,钻进后又怕跳不出来。说明读书要钻研得深,领会书中要旨,但要感悟灵动,跳出俗套。
其实,俗语原意指的是,苏州、松江两府人以迂腐为鹅头,迂腐之人就像鹅头一样,只想得到不想付出。反过来说,鹅头看似迂腐,但它也知道只进不出。所以“鹅进弗鹅出”既有批评含义,又有讥笑意味。
“鹅进弗鹅出”到了上海人那里,变成了“戆( zhuàng)进弗戆出”。因为上海人称鹅为“戆戆”,称鹅叫声亦为“戆戆”。“戆”,是“白痴”“傻子”“愚蠢”的翻版,来源于英语gander,即“蠢汉”,谐音“戆大”。“戆进弗戆出”的意思是,看似憨厚老实戆噱噱的人,其实一眼亏也不吃,反而经常占便宜。形容貌傻实乖、低调守财之人。
“鹅进弗鹅出”到了崇明人这里,变成了“乌进弗乌出”。因为上海话的“戆”,崇明话叫“乌”。“乌进弗乌出”的音调,倒是与原本的俗语“鹅进弗鹅出”更加接近了。这是一种迂回的巧合,还是两种流传途径的契合?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
为了强调“进”“出”两字,我们崇明人又在“乌进弗乌出”前面加了个“只”字,叫做“只乌进弗乌出”,使得俗语的“进”和“出”更具对比性,唤来朗朗上口,顿生韵味。眼前仿佛出现了“乌子”与“貔貅”的形象重叠,傻乎乎稳笃笃的只进不出。
《崇明方言大词典》把“只乌进弗乌出”写作“只务进弗务出”,解释为:指人只知道得到别人家的利益,而不知道相对的付出。那是注重了俗语字音,含义则是一致的。
撰稿:陆汉彬( 崇明档案)
编辑:毋晓菲#读书#崇明#君子收藏
王有光,青浦人,字观国,诸生。《吴下谚联》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书中所载的“鹅进弗鹅出”,说明已是坊间流传的俗语了。
王有光是读书人,他以读书为例解释“鹅进弗鹅出”他眼中的“鹅”,就是热衷钻研到迂腐程度的象征。所以读书要像“书蠹头”一般的钻研,不拼命钻研,则学问不长;学问长一分,则鹅进一分。待到学问贯通,左右逢源,则鹅自出。最后两句归纳“学者始患其不鹅进,后患其不鹅出也”,意思是:学习的人开始读书时怕钻不进去,钻进后又怕跳不出来。说明读书要钻研得深,领会书中要旨,但要感悟灵动,跳出俗套。
其实,俗语原意指的是,苏州、松江两府人以迂腐为鹅头,迂腐之人就像鹅头一样,只想得到不想付出。反过来说,鹅头看似迂腐,但它也知道只进不出。所以“鹅进弗鹅出”既有批评含义,又有讥笑意味。
“鹅进弗鹅出”到了上海人那里,变成了“戆( zhuàng)进弗戆出”。因为上海人称鹅为“戆戆”,称鹅叫声亦为“戆戆”。“戆”,是“白痴”“傻子”“愚蠢”的翻版,来源于英语gander,即“蠢汉”,谐音“戆大”。“戆进弗戆出”的意思是,看似憨厚老实戆噱噱的人,其实一眼亏也不吃,反而经常占便宜。形容貌傻实乖、低调守财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