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正统元年,在甘州设置甘肃巡抚,辖甘肃一镇,统甘肃兵备、西宁兵备(驻凉州)、庄浪兵备三道和陕西行都司之所有卫所。正统三年六月以庄浪卫地置古浪守御千户所,景泰七年置高台守御千户所。 这两个守御千护所与卫平级,直属陕西行都司。具体说古浪守御千户所与凉州卫平级,无辖属关系。但现在谬误较多,常把古浪守御千户所当成凉州卫的千户所。
至此,陕西行都司趋于稳定,辖区范围大致为现在甘肃黄河以西的永登县和河西走廊各市,以及青海省大部。具体内领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外统肃州、山丹、永昌、凉州、西宁、庄浪、镇番、威虏十三卫和古浪、高台、镇夷(乐都)三所。
二、明朝时期的古浪巡检司
古浪守御千户所设置前,庄浪卫和凉州卫辖区相连,古浪巡检司是两卫交界处的一个关卡,既无政府职能,也无管辖区域。
(一)古浪名称始于元朝。《明一统志》:“和戌城在陕西行都司城东南六百四十二里,本汉武威郡地,唐筑和戌城,宋因之,元为古浪城、立巡检司,属永昌路。本朝正统中改置古浪守御千户所,仍属焉。”《方舆纪要·陕西》:“古浪守御千户所在镇(甘肃镇)东南六百四十里。……唐筑和戎城。元为古浪城,立巡简(检)司,属永昌路。”还有许多史料都有“元为古浪”的记载。《(乾隆十四年)古浪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洪武九年,以兰州等卫军守御凉州,设五所,改和戌巡检司。十年,本卫千户江亨因旧水名改为古浪,筑城于今治所……”
《凉镇志》:“……至元元年立庄浪县,乃于和戌城立巡检司,属永昌路。”巡检司前面没有冠名。《县志》所记,九年,改和戌巡检司。笔者认为,因为原来名称不叫和戌巡检司,所以改名“和戌巡检司”。也可能旧名就叫古浪巡检司。因为此时巡检司地位降格,改了与城名一致的冠名。“十年因旧水名改为古浪。”这一句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旧水名”叫古浪河,水系涉及的地名叫古浪;二是“改为古浪”,并不是将地名改为古浪,而是将和戌巡检司的冠名改为“古浪”,称古浪巡检司。如果把这句话简化掉不重要的句子成分,就是这样的:“……九年,改为和戌巡检司;十年,又改为古浪(巡检司)。”说明元朝时,原地名中断后,依据少数民族发音,改称古浪,“元为古浪(城)”记载可信。
(二)古浪城始筑于唐朝。《凉镇志》:“……唐嗣圣十八年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始于武威东南境石硖筑和戌城……”这一点没有异义。说明,唐朝嗣圣十八年就筑了城,名称“和戌城”。《凉州府志备考》收录的《张说为朝庭臣贺凉州瑞石表》中有“昌松瑞石”记载。“嗣圣”为唐中宗年号,早于张说年代。郭元振在昌松境内筑了和戌城,并没有改变地方名称。《凉镇志·古浪所·古迹》:“古浪所和戌城,即今所治是也。”《凉镇志·古浪所·城垣》:“古浪所即古和戌城。”说明,古浪城的前身就是戌和城,江亨没有另筑新城。所谓“筑城”,是在古城基础上的扩建,类似于达云筑大靖城。
(三)古浪巡检司的职能职责。巡检司出自宋朝,元、明沿用旧制,但职能各有差异。《元史·兵志》:“……诸路府所辖州县,设县尉司、巡检司、捕盗所,职巡逻,专捕获。”巡检司为县政府三大机构之一。《元史·百官志》:“巡检司,巡检一员,秩九品。”《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年,(乐平县)省县为乡,入本州,立巡检司。”意思是撤县立乡。说明元朝在县以下设有乡,乡上立巡检司,为政府机构。
到明朝,巡检司变化较大。《明史·官职志》:“巡检司,盘诘奸伪。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俱设,俾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洪武十三年二月,特赐敕谕之,改为杂职。”《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十七年十月,改天下巡检司为从九品。巡检司地位进一步降低,从县政府移置“关津要害处”,职位从九品,由徭役组成,成为群众组织;职责变为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可理解为要冲处设置的关卡,既不是县、也不是乡,没有政府职能,更没有管理古浪全境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