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2020-11-03 19:18:14 作者: 明代古浪守御

(四)历史上的大靖城。大靖镇的脉络比较清晰,汉武帝时,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二郡,置朴环县,属武威郡。王莽新政时,改朴环为敷虏。东汉后,沿用西汉朴环县名。《方舆纪要》:“后魏置魏安郡,治于揟次。后周郡废,又置白山县,后周改魏安郡置(治),寻废。”这个白山县就是大靖。因为设过魏安郡治,所以有学者认为,后周时大靖也叫魏安。

古浪县大靖镇财神阁

(五)少数民族治下的大靖城。大靖何时被少数民族割据,史料有限,不能确切考证。一般认为是唐广德二年,这是吐蕃攻陷凉州的时间,说是大靖还不太确切。《晋书·地理志》:“武威郡(汉置,统县七)姑臧、宣威、揖次、仓松、显美、骊靬、番和。”《魏书·地理志》:“昌松郡,领县三,温泉、揟次、莫口。”《隋书·地理志》:“武威郡统县四,姑臧、昌松、番和、允吾。”晋朝后,再未发现大靖记载。《五凉志》:“至唐嗣圣十八年,……定边界,设烽堠,扒沙之地犹为夷壤。”早在嗣圣年代,大靖尚未收复。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晋朝之后,大靖就被少数民族集团交替割据,直到吐蕃、西夏、元朝时,古老地名中断,根据少数民族发音,改称扒沙,意为街市。虽然没有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但还是形成了很大规模的区域集镇。

明王朝建立后,与北元残余战事不断。正德时期,大靖一度沦陷。嘉靖三十九年,被阿赤兔劫掠窃据38年。至万历二十六年收服,修筑新城,更名大靖城。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大靖城东西北三个方向的较大范围内很少有上规模的村庄,城堡割据痕迹十分明显。

作者名片

胡林山,甘肃古浪县人,资深记者,曾长期在武威日报和甘肃日报集团任职。

(三)古浪千户所管辖范围。《县志·疆域说》:“县(城)西三十里为西川堡,其隘口曰哈西、曰横沟(大红沟)、曰黑沟,……外控鲁内控番。”说明乾隆年代,这些地方仍沿袭明制,为古浪所辖区。联系前面史料,可以看出明王朝时期的古浪守御千户所管辖范围,大致是本县的古浪、古丰、十八里、黑松驿、黄羊川,天祝的安远、哈西、大红沟,凉州区的张义等乡镇的广大区域。

(四)古浪千户所职能职责。设置古浪所,明确的职责是:“外控鲁内控番”,这是明王朝经略河西的重要战略。当时,朝庭最怕吐蕃和北元残余两大少民族集团联合,河西走廊就像一颗钉子钉在了这两大部落之间,阻隔了他们的联合和往来。设置古浪守御千户所,就是为了强化这一方略。

古丝绸之路线路分布图

古时候,中原联系西域,为了避绕六盘山和乌鞘岭,一般沿古丝绸之路,从靖远渡黄河,过大靖到武威,通西域。但明王朝时期,这一段路人烟稀少,侵扰仍频,非常不安全。只好翻越乌鞘岭过古浪,朝廷还在兰州黄河上专门架设了镇远浮桥。《方舆纪要》记载,“……(桥)置城西北二里金城关下,用巨舟二十四,横亘黄河中。入甘肃,通西域,路皆出此。”既是如此,还不安全。《县志·劝忠祠碑》记载:“(正德)丙子秋,因防送行客,追剿贼番,力战而死……”千户长严玺亲自护送行客,被番夷杀害。显然古浪所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护送客商过往乌鞘岭。

四、乾隆《县志》记载存疑考辨

清代学者张澍感叹:“吾凉旧志颇简陋”。由于河西各地存留的记载普遍有限,许多疑惑无法考证。古浪的主要参考史料为《(乾隆十四年)古浪县志》,从内容看,当时搜集资料非常困难,许多内容直接转抄《凉镇志》,无法考证处,存在以今推古的臆断。

(一)《县志》几处明显疑点。对比史料,《县志》中的一些内容,是按照乾隆年代的现状,推断了历史境况。如《凉镇志》:“元末兵乱,居人逃散。”《县志》:“元末兵乱,居人逃散,和戌境虚。”加了一句“和戌境虚”,将和戌这个小“城”臆断成古浪全境,致使后来人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出现谬误。如《县志》:“冯胜复设凉州,仿充国遗策于扒里、扒沙、暖泉、哨马营等处。”还说“毛忠,扒里扒沙人。”显然存在谬误,当时还没有古浪千户所。扒里是凉州卫扒里塞,在凉州城东北,今长城红水河一带。其他地方全为庄浪卫辖区。这一谬误,致使好长一段时间,人们误将大靖旧地名说成是“扒里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