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2020-11-03 19:18:14 作者: 明代古浪守御

古浪县地图

(四)双塔设凉州卫千户所。古浪县博物馆藏《明故寿官胡公墓志铭》:“……胡公,原籍直隶宁国府宣城县,因事谪凉,遂为凉州卫双塔所人……”《县志·劝忠祠碑记》:“……(严玺)祖真胜从文皇帝北征,升凉州卫中千户百户,父进袭职,调署双塔所事,因家焉。公以功擢前职……”旧时下级代理上级职位称为“署”,严玺父亲严进世袭百户之职,并调去代理“双塔所事”。说明双塔所是凉州卫辖区,级别是千户所,比古浪守御千户年低一级。

(五)古浪城是凉庄两卫交界处。《凉镇志·凉州卫·驿传》记载,凉州卫所属递运所中有双塔堡、小桥堡。《凉镇志·古浪所·驿传》中,只有黑松林堡、安远堡、黄羊川堡、永宁堡(十八里堡)。《凉镇志》:“十年本卫(凉州卫)千户江亨守御,十二年,属庄浪卫,为屯守之所。”洪武十二年古浪城从凉州卫划给了庄浪卫,城北郊的小桥堡却是凉州卫辖区。说明在设置古浪守御千户所之前,凉、庄两卫的交界地就是古浪城,城南属庄浪卫、城北属凉州卫。两卫交界处设一个巡检司,合乎治理逻辑。

三、古浪守御千户所管辖范围

正统三年六月,以庄浪卫地置古浪守御千户所(以下简称古浪所)。明确辖区是原庄浪卫的地方,具体范围与现在大不相同。

(一)土门大靖不属古浪所。《方舆纪要》:“平番县……万历二十六年,抚臣田乐克复其地,建堡筑城,屯戍相望。乃割芦塘等处属固原;红水河、三眼井等处属临洮;阿坝岭、大靖城、土门儿等处属甘肃(《凉州府志备考》记为“甘州”)。”这一记载证明万历二十六年前的大靖、土门等地属庄浪卫辖区;之后,又划归甘肃镇直属,都不属古浪所。史料中“甘肃”“甘州”说,应为“甘肃”。原因有二:一是与甘州地不相连,无法割划。二是明朝时,凉州是甘肃镇防务战略重点,由甘肃镇分守凉州右副总兵镇治,俗称凉镇、甘凉镇等。《凉州府志备考》记载,甘肃总兵毛忠就是从凉州出兵,战死固原。甘肃总兵达云当时又在凉州经略防务,主持修筑大靖、土门城堡和沿线长城、发展屯田事业。这样由甘肃镇直接管理,比较合理。

明长城遗址

(二)大靖土门民众多为移民。河西地区历经吐蕃、吐谷浑、西夏和元朝少数民族集团交替割据,农田变牧地,汉人逃散,城郭废弃。《唐书·列传》:“X无城郭,逐荐草美水以为生……”这一时期,农耕文明遭遇毁灭,汉唐闻名的凉州葡萄酒从此消亡。到了明王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非常激烈,民众不能安居乐业,又进一步逃散徙迁。《方舆纪要》:“……抚臣田乐克复其地……兰、靖、庄浪千四百里之冲边始安。”据史料记载,作为省城的甘州,阖城不过八百三十户。《县志》:“古浪县正统中,户一千二百二十、口三千二十有六;嘉靖中,户三百一十、口六百七十有一。”全境人口相当现代一个村民小组。为了便于逃散躲藏,仅有的人口也集中在山区。大靖至土门、泗水等现在川区乡镇基本没有民众,古有地名发生中断。之后,人口主要来源于军籍人员和外地移民。乾隆年间古浪知县徐思靖《饲蚕行》有:“民间有叶不知卖,对他朝襭供蚕粮。”说明刚迁入境的南方人,看到古浪桑树资源,还试养过一段桑蚕。

古浪县土门镇罗汉楼

有关土门,后周并入昌松后再未见到记载,土门及其周边村庄名称,都是与明王朝有关的新地名。如城里头、官场上、上教场、二墩子、胡家边、宁家墩、王府(肃王禄地)等等。可以推断,吐蕃、西夏与明朝时期,民众逃散,古老地名中断。明王朝建立后,实行屯田,重新确定了新地名。

笔者认为,一个小范围的区域地名,往往与人口迁出地有关。如现在的敦煌有兰州村、河州村……明朝移民戍边,从西安迁出的人口比较多。《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四年正月,遣狭西西安右卫及华阳诸卫官军八千余人往甘肃屯田。”这只是大量移民中的一批,人数就是嘉靖年代古浪人口的13倍多。正好西安市有一个区域叫土门,因唐朝长安城“开远门”遗址夯土堆积而得名;陕西省丹凤县还有一个土门镇,这个镇的社火非常有名,与古浪土门社火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理由肯定,土门名称与西安土门源渊密切。明朝实行军籍制,家属随军,代代为军。明万历二十七年修筑城堡时,这里聚集屯田的军籍人口和移民可能来自土门,并已经有了一个“土门儿”的名称。官府据此,正式称为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