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说自己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会不会有些王婆卖瓜?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是真的。比如我们的语言,真的太复杂了,哪怕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也不一定真正了解它全部的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二百五”这个大俗语,看看有多少人是对它有全面了解的。
“二百五”传说是出自于战国,而且和苏秦有关系
众所周知,二百五这个词是个贬义词,对于一些做事犯傻,言语颠倒,行为异常的人来说,可能都会被人给过“二百五”的评价。但是,你知道它的出处吗?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民间俚语。
苏秦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古代纵横家之王鬼谷子的弟子,战国时期六国的丞相,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赫赫有名的文化人。
不过,关于苏秦,想来大多数人应该是在上学时学习头悬梁、锥刺股中开始了解的。当年,苏秦读了很多书却不能封官,而且因为没有成名,回到家里也不受父母、兄嫂待见,连饭都没得吃。
为此,苏秦埋头苦读,结果最终凭着自己口若悬河、广闻博知的学问,成功将齐、楚、魏、赵、燕、韩给联合起来,而这些国家的相印都成了他的腰间悬挂之物。只不过,我们都知道,苏秦是效命于齐国的,可惜齐宣王去世后,苏秦就成了一些欲上位之人的眼中钉,直接被人想要除之后快。
但是,苏秦命大,竟然在刺客的刀下跑掉了。当然,刺客是谁没有人知道,虽然齐湣王下令到处缉拿,却如同石沉大海。这时的苏秦已经重伤不治了,但他不甘心让刺客逍遥法外,便对齐湣王说:“等我死了之后,以‘苏秦为燕国在齐国谋乱’之名将我五马分尸,头悬到城门上,并张贴告示,说谁杀我都是为国除害,所以悬赏黄金千两重赏谋杀我的人,这时刺客肯定会来领赏的。”
果不其然,告示一贴出去,就来了四个刺客,他们说是自己刺杀了苏秦。齐湣王心里高兴,就说:“你们可不能冒领赏金啊。”这四个人严肃地说:“大王英明,绝对是我们,没错的。”齐湣王笑起来,问:“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分呢?”
那四个刺客想也没想,便直接说:“每人二百五。”齐湣王听罢,直接叫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结果此事被流传开来,而二百五这个词也成了干傻事之人的统称。
看看,人家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这么难的一件事,被处理得云淡风轻。
最重要的是,齐湣王这个神助攻,竟然直接给刺客定了位:二百五。
关于“二百五”的传说甚多,它到底出于何处并无准确答案
不过,这只是“二百五”一词出处的一种说法,因为关于它的说法实在太多了。由此倒是可以看出来,这个词被人们广泛应用,但却没有它具体的确切出处。战国时期的应用算是最久远的一种说法了,但在《辞源》《康熙字典》等书中没有它的记载。
相反,打开《现代汉语词典》竟然有这一词的记录,只不过关于它的解释却被标成了“方言”,其意为:半瓶醋。
那么什么叫半瓶醋呢?最早出现于《司马相如题桥记》,这是元朝的杂剧,剧中这样说:“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这也就是说,当时元朝人嘴里的“二百五”是称那些装腔作势,咬文嚼字之人的,这类人自然是处于不全部精通,但却多少了解一点状态,就如同民间常说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摇。
如果这样一看,虽然“二百五”不至于骂人傻,却也同样不是个好话。对于很多知识,或者事物,只了解一点皮毛,又不精通的人,被人称为“二百五”也就很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