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千奇百怪地“捡漏”事件很多,但以“最厉害”论,晚清的两次“捡漏事件”何止厉害?更在啼笑皆非的背后,充满着惹人长叹的思考。
“捡漏事件一”、太平天国“捡漏”吴三桂
1852年12月,震惊大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却正面临严峻考验:自从“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虽然一路高歌猛进,却也陷入了清军的四面围堵。先是围攻长沙失败,不得不含恨撤退,然后虽然艰难攻下岳州,可自家的弹药火器,早已损耗殆尽,周边的清军又恶狠狠扑过来,眼看就是要被包饺子的节奏。可就是这危急时刻,打进岳州的太平军,意外“捡了个漏”:当年吴三桂埋在岳州的火器弹药。
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悍然闹起“三藩之乱”,接下来八年的拉锯战里,岳州就是双方争夺的主战场。一度把岳州作为桥头堡的吴三桂,更在当地囤积了大量的火器火药。而随着吴三桂最终的败亡,这些凶悍装备也从此长埋于地下。直到一场太平天国战争,才被“白捡”到太平军手里。
但话说回来,太平天国战争距离当年的“三藩之乱”,已经过去了近二百年,当年的“先进火器”,这时早就是老古董,真打还好使?打起来才知道,还真好使。手握这批“老古董”的太平军,随后连续拿下汉阳、汉口、武昌。把清军兵马一口气杀得七零八落,以太平军名将李秀成的话说,那真是“破岳州得吴三桂之器械,搬运下舟,直下湖北”。简直是咸鱼翻身。
换句话说,就是这一次“捡吴三桂的漏”,才叫太平天国有惊无险度过了危险期,然后从华中直扑东南,把晚清历史搅了个天翻地覆。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批快二百年的“老古董”,怎么还有这么大威力?事实是:不是“老古董”威力大,而是“大清”手里的家伙太差。
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时,清王朝虽然刚尝到了鸦片战争的惨败,却依然没记打。多年的闭关锁国,叫清军的装备何止是原地踏步?武器的制造工艺,竟是一代比一代退化。比如当鸦片战争爆发前,清王朝紧急造炮,可是翻出来的造炮图纸,竟都是康熙年间的,多是“吴三桂造反那几年”的。甚至打急眼的清朝,连16世纪明朝战神戚继光的著作都“扒”出来,“仿明戚继光遗法,制成虎蹲炮位”,当做“抗英神器”。
而且由于清王朝多次“修书”,各类军工科技图书都给“修光”,工匠技术一拨不如一拨,就算照着图纸造,也很难达到“前辈”们的水平。比如嘉庆年间,清政府不惜血本,改装了一百六十门“得胜炮”,威力竟比库存的明代同类火炮还差得远。1835年虎门炮台新造一批火炮,试开了一炮就现了眼——当场炸膛了十门,大炮上炸出来的孔洞,足能装四碗水。这样的“技术水平”,战场上足能“自己把自己炸死”。
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场上,能给一败涂地的清军“找回点场子”的,还就是各个战场上的“前明遗存红衣大炮”,英军在占领了浙江定海炮台后,也发现清军炮台上的火炮,竟然是明朝万历年间生产的。“明朝的大炮保卫大清疆土”这事儿,放在当时绝非笑话,却是大实话。
看过这样的“大实话”,就知当时的太平天国,捡了多大的便宜,那经受了近200年考验的“吴三桂火器”,真是百分百比清军装备好用,硬是给濒死的太平天国,活活轰开了新局面。如此捡漏,也叫人连连感叹——晚清何止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会被人变着花样打。
“捡漏事件二”、日本捡漏“大清烂书”
就是在太平天国战争震撼大清朝堂时,东边一衣带水的“老邻居”日本,也发生了一件影响东亚历史的“捡漏事件”:1851年,日本幕府从来自中国的商船上,先后搜查出三本“大清烂书”——清末思想家魏源的心血巨著《海国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