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黄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如何给王莽创造篡位机遇的

2020-11-12 20:06:44 作者: 西汉的“黄昏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侵入了晋中盆地的太原。刘邦率军迎战,遇到了与之前统一道路上完全不同的对手,汉帝国士兵遭受重创。冒顿单于的骑兵将刘邦围困,匈奴方面据说展现了“精兵四十万骑”的优势兵力。是役的结果,双方罢兵,汉帝国“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约为昆弟以和亲”。之后的若干年里,匈奴继续对汉帝国施加压力,不过最后都浅尝辄止。

白登山之围

相比之下,匈奴向西部拓展的道路则显得颇为顺利。先后夷灭月氏,还“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对此,汉文帝、汉景帝在攻击与和亲之间,继续选择了后者。

而汉武帝明显并不满足于此。他和秦始皇一样,将匈奴视为其北方边境的威胁,决定举兵攻之。汉武帝率先在马邑伏击匈奴,打破了和亲带来的和平。

“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司马迁如是说。汉朝的胜利与匈奴的北遁

汉武帝在亲政第二年(前134)颁布了一道诏书,表达了准备像周成王、康王一样,实现“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徕服”的理想。

他有理由这么自信。首先从汉朝建立至武帝即位的七十余年间,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这种物质产品充足的情况被形象地描述为:“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其次,他已经妥善处理了闽越与南越问题。既有经济基础的支持,也有军事动员的经验,武帝准备实践他的理想了。

汉朝的攻势在几次尝试收效不显著后,终于由卫青、霍去病甥舅取得大胜。公元前123年,卫青率十余万人“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得右贤王众男女一万五千人,裨小王十余人”。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春、夏两度出兵陇西,在祁连山与戈壁阿尔泰山之间,分获“胡首虏骑万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以及“胡首虏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导致河西走廊的“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凡四万余人”。通过这一系列行动,农业帝国展现了巨大的经济一军事优势,而这是缺乏雄厚粮食生产的匈奴所不具备的。对此,匈奴所采取的策略,则是在汉朝的压力下,沿着蒙古高原的南缘向西,朝阿尔泰山的北麓迁移。

在匈奴自东向西迁移进入河套位置后,曾面临两个选项,南下或是向西北迁。单于首先选择南下,结果遭遇了强大阻力,进入贺兰山以东遇阻后,又接着被驱离了贺兰山以西、祁连山以北的牧地。失败加速了匈奴向西北方向,即阿尔泰山北麓、蒙古高原西部迁移的趋势。

单于刚落脚漠北,汉军就尾随而至。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在阿尔泰山北麓与单于展开决战。事实证明,甫迁漠北的匈奴,并不比轻装简行连续多年追击他们的汉军更熟悉地利。霍去病击败了左贤王军,卫青破单于军,单于“西北遁走”。此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在与匈奴的角逐中,汉帝国占据上风,将对手驱离了自己的边界,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余万。”这为汉武帝之后的选择敷设了轨迹。另一方面,匈奴北遁,在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的同时,也逐渐增加了汉帝国发动战争的军事成本,用司马迁的话说,则是汉朝“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

站在汉朝的视角,这个阶段性成果并没有结束的迹象,一切才刚刚开始。几次追击匈奴以及张骞归来后的述职报告,反而激发了汉武帝对西域物品的兴趣。汉武帝的兴趣

乌孙位于西天山南麓,“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最先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张骞认为在匈奴压力下自东向西迁移的乌孙“恋故地,又贪汉物”。于是在武帝的许可下,张骞率领三百人的团队以及“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值数千巨万”出使西域。张骞带去的丰厚物质产品,收到了乌孙数十匹马的回报。这次交换就像是《穆天子传》的重演。分遣往大夏等国的副使也颇有斩获,“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