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阅读在上海⑥|上博的“最后展厅”,文物的“永远展厅”

2020-11-13 09:42:20 作者: 艺术阅读在上

《大唐宝船——黑石号沉船所见9-10世纪的航海、贸易与艺术》内页

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绘本系列之《青铜国》

博物馆商店在20余年的经营过程中,也曾顺应形势,多次调整其经营策略,留下浓浓的时代印迹。从1996年到2007年,这是书店经营最好的“黄金十年”,这时候网络还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图书购买方式有限,书店基本以经营艺术和考古类图书为主,此时从文物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更名故宫出版社)和专业美术出版社进的图书都很畅销。同时作为上海的文化地标兼“4A”级旅游景点,大量外宾涌入上海博物馆参观,书店除了经营学术性、艺术类书籍,也担当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的窗口,书店上架很多多语版图书,英文、日文、法文……除了介绍上海博物馆,也宣传上海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形形色色的外文书籍

“那时法语版的图书比英语版的畅销,因为法国人热爱艺术和读书,美国人则喜欢购物,我们商店最早销售的文创——‘复刻’文物,美国人是整车整车往回运,有时候人还在外面旅游,买的文创已经运到家了。”“那种比A4纸略小,定价在10美元的‘旅游手掌书’和定价2美元的精美文物明信片是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网红爆款’。”缪慧玲说。

1990年代末很受国外观众欢迎的精美文物明信片

2008年以后,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外观众的购买力下降,图书和文创商品的销量都出现下滑;2010年以来,包括博物馆书店在内的实体书店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博物馆书店受限于规模和书籍价格等因素,销量下滑更厉害。“这时我们的商店做出策略调整,我们认为上海博物馆书店的特色在于博物馆自己的内容和文化资源,必须要有博物馆‘自产’的图书,于是更加重视跟博物馆的衔接,基于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开发图书和文创,做真正意义上‘最后一个展厅’,通过这种方式达成多角度、完整博物馆的参观体验。”缪慧玲说。

上海博物馆商店文创区

25年来,上海博物馆商店就像一扇微缩的窗口,对外见证世界经济、文化、时局的变迁,对内则跟随和反映了上海博物馆和文博界发展的每一个步履。

从未缺席的特展图录

在上博书店的图书陈列架上,一字排开的特展图录更像一部时光机器,勾勒着这20余年间上博办展的轨迹,它们也是展览在纸上的延续。

上海博物馆各种特种图录

上海博物馆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每做一个展览,都要有一本图录,而且在开幕当天一定要拿到手。”这也是当年马承源和汪庆正两位馆长在任时定下的规矩,如今已形成惯例,几十年来,但凡有特展开幕,图录没有缺席过。

特展图录内页

从学术性、时效性和图录的质量而言,上博的特展图录在业界都是有口皆碑的,甚至开创了不少先例,这跟上博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将编辑工作做在前头有关。2002年,上博联合故宫和辽博举办建国以来级别最高的古代书画展“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出版特四开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305*420mm)为开创版本,定价6000元;2003年配合“《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出版了《淳化阁帖最善本》(全四册)原大影印版,印数1000,定价6000元,如今已“奇货可居”,在旧书交易平台上溢价数倍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