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驾崩,皇后窦妙升级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太后又一次执掌东汉最高权力,窦太后临朝后第一件考虑的就是新皇帝的人选,汉桓帝无子,临死前也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那选谁来做东汉帝国的新皇帝呢?窦太后和父亲窦武出于“贪立孩童以久其政”的心态,选立汉桓帝的堂侄,12岁的解渎亭侯刘宏为新皇帝。权力的诱惑就是大,就算有窦氏、邓氏、梁氏被杀全家的前车在,有机会染指帝国的最高权力,窦太后和窦武还是不会放弃,这是扶风窦氏第二次执掌东汉江山,我之前说过的汉和帝14岁时灭掉的窦氏外戚,和汉桓帝的皇后窦妙都是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后人。
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的父亲,士大夫、太学生推崇的“三君”之一的窦武,顺理成章出任大将军,前太尉同为“三君”的陈蕃任命为太傅,和司徒胡广共录尚书事,改新帝年号为建宁。
“录尚书事”是怎么回事?录尚书事,不是官位,它是个职权,东汉政归尚书台,一个高官只有有了录尚书事的职权,才可以管理尚书台事物,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东汉王朝的权力中枢,按东汉传统,录尚书事是只有到了政治局常委级别的高官,才会授予,如大将军、太傅和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大将军、太傅加录尚书事东汉传统惯例,而三公很多是没有被授予录尚书事的职权,也就是三公在东汉帝国只是有个政治局常委的荣誉头衔,是个吉祥物。
东汉政归尚书台
窦武、陈蕃、胡广被加录尚书事,意味三人可以直接管理尚书台事务,进入东汉王朝的权力中枢,不过年近八十的司徒胡广对自己人生这次升迁表示谨慎,《后汉书.胡广传》记载,胡广上奏说自己病了,要辞官回家养老,但,范晔在下面就打脸了,写胡广他后妈当时还活着呢,胡广每天早晚都去给后妈问安,还不用拄手杖,儒家那一套礼法其实很繁琐的,可见老爷子虽然年纪大,身体还是挺好的。
为什么胡广请辞这次升职呢?因为老人家的政治经验丰富,察觉随着汉桓帝去世,帝国高层的政治气氛又变得紧张了,东汉王朝可能又要面临新一轮的政治风暴,他老人家得躲远一点,免得又被伤着了,为什么我用又呢?因为胡广已经栽过一次,我在梁冀覆灭时说过,西元159年,汉桓帝趁梁皇后去世,和唐衡等“五侯”联手一举灭掉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梁冀一门,把整个朝堂官员几乎都罢免了,当时的太尉胡广也在汉桓帝罢免的官员之中,在政局很不明朗,权力交接仍然混乱的情况下,胡广选择先躲到一旁看戏,暂时淡出帝国的权力中心,朝廷实际政务就落到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两人手中,反正胡广的地位足够高,只要他不瞎折腾,谁在台上都好,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常委席位总会留一张座位给胡广的。
看出风声不对的也不只有司徒胡广,在皇宫里上班的尚书们,也觉得政局不明,这风头火势的,三十六计还是躲为上计,各尚书都纷纷向朝廷申请病假,不去尚书台办事,这么巧,这么敏感的时候,这么多尚书集体病了,谁信谁傻,陈蕃一点面子都没给,直接写信责备尚书们,站在道德高地大义凛然地把尚书们通批了一番,《后汉书.陈蕃传》记载,诸尚书惶怖。为什么诸尚书惶怖?因为尚书们正好是被录尚书事的太傅陈蕃直接领导,顶头上司直接批评你,敢不惶怖的,那心得多大?尚书们不敢得罪陈太傅,只好又乖乖回尚书台办公。
窦武和陈蕃我说过,他们同是士大夫集团推崇的“三君”,是“一世之所宗”的士大夫领袖,与李膺等被禁锢的党人本来就是同一个阵营的,是同一个朋友圈的,在第一次党锢之祸后两人也先后为李膺等党人辩护,所以窦武、陈蕃上台后,李膺、杜密、尹勋等党人再度入朝为官,委以要职重任,汉桓帝所谓的党人永远不得再入朝为官的圣旨完完全全沦为废纸,党锢被解除了。
被重用的不只是党人,按汉朝传统,窦太后娘家人也得到提拔重用,窦武的儿子窦机,侄子窦绍,弟弟窦靖被朝廷封为列侯,其中窦机被任命为侍中,窦绍为步兵校尉,窦靖任侍中,监羽林左骑,这本也是东汉的政治传统,太后临朝总会把自己娘家人提上去,之前的窦氏、邓氏、阎氏、梁氏等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