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抗20万大军半个月,这个小官凭一己之力创造战场佳话

2020-11-17 12:09:46 作者: 硬抗20万大

北宋时期,辽国占据了北方大片领土,包括那重要的军事要地,燕云十六州。这个由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一直是北宋最大的敌人,而且在军事上辽国对北宋是有碾压级的优势,在双方的对战中北宋经常被辽国打得抬不起头来。

然而,一个宋朝知州仅凭一座孤城,让辽国如此的军事优势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损失了几万人,创造了战场上的佳话......

景德初年(公元1004年),辽国南下大举犯边,途经胡卢河,越过关南,直抵北宋边防重地瀛州城下。此次南侵,辽圣宗和萧太后御驾亲征,围困了这座城池十余天都未能攻下,在付出了三万余人死亡,六万余人受伤的代价后,辽圣宗不得不放弃瀛州,转攻雄州。

这位创造战场佳话的知州就是李延渥。

李延渥是北宋并州晋阳人,其父李进卿是北宋开国大将。作为“将门虎子”,李延渥自小受父亲的熏陶,耳闻目染,智慧过人。李延渥曾任阁门祇候,后又担任过几个州的知州,在宋真宗六年被提升为瀛州的知州。

瀛州位于宋辽边界,作为北宋防御辽国的北方边防重地,向来是辽国南侵的首取之地。李延渥上任没多久,就有探子回报辽军有入侵的迹象。

李延渥便立即戒备起来,并命令人们修筑更多的城墙,储备军需物资,修筑工事,并临时招募了大量民兵,准备抵御将要来到的辽军。而当消息传到朝廷后,宋真宗也采取“将从中御”的策略,命令魏能等率领6000骑兵驻守徐水,杨延郎守卫保州,田敏则在北平寨驻兵,做好了防御准备。

北宋自建国以来,军事上的弊病就显露无疑。由于军队的指挥权在皇帝手中,前线的将军们根本没有决策权,军事命令传递的效果不佳,所以常吃败仗也是理所当然。

但这次宋真宗的一系列部署中的远见卓识却使得这一次军事行动成了意外,这次的部署措施却显得十分周全,在抵抗辽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辽军先头部队萧挞凛到达徐水时,魏能等守军以逸待劳,一举把他们击退。由于徐水无法突进,萧挞凛便转攻北平寨,又被长期驻扎在此的田敏打败。接连败仗的辽军先头部队只得撤至保州,不想又被杨延郎部彻底击溃。

万般无奈之下,萧挞凛只得率领残兵败将进攻由于没有宋军主力的遂城,攻下后便收整兵马,等待辽圣宗的主力到达。

辽军会师后,便向定州进攻,但由于定州城池坚固,辽军一时间也奈何不得,只有把主力撤出定州,转而绕道进攻瀛州,并于十月抵达瀛州城下,围住了城池后便立即发起猛攻,一场惊世的防御战终于打响。

尽管在徐水等地布防安排合理,但瀛州却被宋真宗忽略了,所以驻军并不多。但由于之前,李延渥招募了大量民兵并提前部署到位,再加上巡检石浦和当地湘军,虽然战斗力不比宋朝正规军队,但好在瀛州地处边陲,常年与辽军作战,故而战斗经验丰富,故而在此时也不畏辽军攻打。守城将士则轮番换防,始终处于以逸待劳的状态。

攻城的辽军大多被宋军的沸油、滚石、滚木击中而死,后面的辽兵则踩着尸体继续猛烈攻城,形势非常严峻。几天攻城无果的辽军后来还用长枪逼奚人做肉盾,然而依旧没有任何进展,瀛州的城门下就像人间地狱。

据说,激战正酣时,辽圣宗和萧太后都亲自到前线击鼓助威,辽军箭如雨下地射向瀛州城,将瀛州城射成了刺猬。围城战如此持续了十多天,辽军伤亡惨重,却依然攻不下瀛州城。

战后,据统计辽军3万余人战死,重伤6万余人,近一半的辽军丧失了战斗力。

这一战也使得辽国认识到了北宋边防的实力,其后北宋能与辽国处于平等的地位,以李延渥为首的这批将领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重创了辽军,北宋才有了谈判桌上的筹码。如果不是真宗急于求和,辽军估计将很难全身而退。

虽然宋代历史学家善于过分夸耀,所以战后统计的真实性还是有待商榷的。但瀛洲守军确实在那场战争中重创了辽军,并且还在这场战争中缴获了大量辽军物资,“获铠甲、兵矢、竿牌数百万”,这是实实在在的打了胜仗的战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