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何不肯奉迎汉献帝?曹真比袁绍高明吗

2020-11-19 08:03:15 作者: 袁绍为何不肯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4月,王允和吕布合谋杀了董卓。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求赦不得,经谋士贾诩一挑唆,豁将出来进犯长安,劫持了朝廷和汉献帝刘协。

电视剧中的少年汉献帝

历朝历代,亡国之君都是不了的,倒霉的有,不幸的有,惨遭屠戮的有,被凌辱的也有。笔者认这其中为最遭罪的还是数汉献帝,虽然他最终得已善终,但说起来这孩子还真是可怜。在迫不得已之下登上皇位。他的一生,虽然不能算短,却是倒霉的一生、不幸的一生,饱受屈辱的一生。

朝廷和皇帝被李傕等劫持两年多,各地军阀手握重兵,本应该以皇帝和朝廷为重,但是居然一个军阀想要去解救人质。这些个军阀全在忙自己的事,一方面是不想救,想静观其变;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不敢救,此时大家的一门心思就是想着多占地,你打我来我打他,煞是热闹,若是起兵入关勤王救驾,就怕是皇上没救成,自家的地盘被邻居乘机接收了。还有老道世故的,比如徐州牧陶谦,还派个使者,进贡一下,顺便“表奏朝廷”,把自己过去的人事安排“合法化”一下;而有的则恨不得绑匪赶紧撕票,比如袁术这样的野心家,李傕他们如果能把皇帝折磨死了,这样一来,汉朝就算是彻底完蛋了,哥哥我登基做皇帝,也就没人说我篡位、对汉朝不忠了;还有的则在盘算,这个小皇帝和大汉朝廷还有没有利用价值,又能有多大大价值。

短短两三年之间,长安城陷入了战乱和恐怖之中,四个强盗头领中也就张济头脑清楚一点,离开长安屯兵弘农。剩下的三个中,李傕和郭汜联合灭了樊稠,再后来李傕和郭汜之间又开始了战争,直把长安杀得几成无人区。

乘着强盗内乱,皇帝和朝廷君臣像难民一样向东迁徙。然而李傕和郭汜突然发现人质还有点价值,起码劫持在手里自己可以安全一点,于是就在后面追杀。兴平二年(195年)十二月,落荒而逃的皇帝夜渡黄河,才算彻底逃脱了李傕的追杀。随后,逃难的皇帝坐着牛车到了安邑。

安邑即是今天的山西省夏县,是传说中的夏都,也是传说中司马光砸缸的地方。

献帝在安邑过了新年,改元建安,谁也没想到这竟然就是东汉帝国的最后一个年号。献帝在安邑呆了半年多,天天眼巴巴地盼着各州牧能够勤王朝拜,复兴汉室不敢奢望,起码可以让自己摆脱这乞丐一般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最先有这个意识甚至准备采取行动的是张杨。张杨曾收留过吕布,他的地盘在晋东南及洛阳北部,是距离安邑最近的一支割据军阀。他想过要把皇帝和朝廷接到洛阳,但是自己的手底下人却不同意奉迎皇帝。

而离皇帝稍微近一点的大佬,就是盘踞华北的袁绍了。袁绍此时在河北已小有气候,谋士沮授向袁绍建策:“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原版即是在这里。

东汉末年的大军阀袁绍

沮授,字公与,原来是韩馥的高管,后来韩馥被袁绍挤出冀州自杀而死,沮授于是跳槽到袁绍帐下。沮授一直主张袁绍迎奉献帝,两年之前他就是这么说的:“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时间过了两三年,把皇帝接过来,这个没有变,但接过来的目的,却有所改变——“复宗庙于洛邑”那就是要袁绍做中兴汉室的勋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是利用一下皇帝——这不是沮授变得快,是沮授终于摸清楚袁绍的想法了。“复宗庙”袁绍是坚决不干的,“令诸侯”才是袁绍远大志向得以实现的必然过程。

袁绍最后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对处于危困之中的朝廷和皇帝采取了漠然视之的态度。当然,从结果看,袁绍输给了曹操,而曹操能以弱胜强,越打越强,“挟天子而令诸侯”正是他独特的战略优势,所以许多人都认为袁绍在这个问题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但如果我们能抛开结果论,设身处地站在袁绍的立场上,其实袁绍不奉迎汉献帝,他的理由也是相当充分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