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帝国的瓦解:简述唐代后期的政治困扰

2020-11-19 16:06:21 作者: 大一统帝国的

导语:政治纠纷不足以亡国,但却往往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历史迈入后期,政治上也开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基本上包括三个问题:藩镇割据、南衙北司之争和牛李党争。有的问题长期存在,不仅成为帝国瓦解前期最基本的政治格局,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朝各代共同面临的难题。有的问题虽然持续时间不久,但最终都很难得到彻底的治理,为后世政局的演变埋下祸患的根源。

唐代宗时期,刘晏颁行了系列经济政策,对于国家财政进行了整顿。德宗年间,杨炎两税法改变了国家财政征收的方式,从原来无法严格控制人丁的租庸调制到逐渐好转的财政形式,唐朝的经济也逐渐恢复了平稳的运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胸怀大志的唐德宗迫切地想要解决藩镇的问题。但在实际的解决过程中,由于藩镇之间利益勾连缔结的关系,政令的实施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先后出现"四镇之乱"、"二地四王之乱",导致当时的事态越发复杂而严峻。

《神策军碑》拓片

在屡次的动乱以后,德宗消灭藩镇的意图受到打击,因此主要也是实现"姑息之政策",在维持大局稳定的同时,依然在寻找更妥善的治理方法。一方面,加强中央禁军的力量,禁军主要指的是神策军,在当时神策军受到宦官的直接指挥,军队的供应受到朝廷的保证,军队人数达到15万,相对而言战斗力也比较强。例如唐代著名的将领李愬、李晟等都是神策军的军事人才。另外,中央还通过将一个很强的藩镇划分为两个以及增设独立节度使的方法来削弱藩镇的力量。

在经济上主要依赖两税法,通过扩大税源的方式整顿财政。所有通过两税法征收上来的赋税都要分成三份,一份上贡给中央,一份上送到节度使,剩下的各州自留作为财政上的用度,这也被称为"两税三分"。两税法是财政制度,但它不纯粹与经济相关,还与国家的政治相关联,对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起到缓解的作用。另外,从代宗时就开始加强漕运,实行盐酒茶的专卖,这些都使国家财政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德宗以后,顺宗继位,顺宗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进入了唐宪宗时期。因而德宗时期的积极举措在宪宗时初显成效,宪宗的年号是元和,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元和中兴"。这一时期不仅受前期政策影响整体格局稳定,而且当朝的宰相如李吉甫、裴度等人对于藩镇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爆发了一系列消灭藩镇的战争。《资治通鉴》卷二四〇记载的《李愬雪夜下蔡州》所讲述的正是当时平定淮西的战事的经过。

唐宪宗像

历史上对于"元和中兴"的评价较高,据《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记载,自代宗以来六十余载,藩镇飞扬跋扈、不受管制的局面"至是尽遵朝廷约束",尤其是河北地区的强藩也纷纷表示要归附朝廷。"中兴"所维持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唐朝中央的实际控制区域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扩张。另外,从实际的发展来看,藩镇势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地方的发展。有些学者指出,唐朝前期开疆拓土,占地面积辽阔,在管理地方事务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管理上,很难顾之全面。当藩镇成立以后,对于地区内部具体事务的发展管理则更加细致周密。

南衙是指宰相的办事机构,基本山就是指外朝,北司是宦官的办事机构,位于内廷的北部。唐朝长期以来对于宦官的权力是有所限制的,实际上宦官只是皇帝的家奴而已。据《旧唐书·宦官传》记载,他们的职责只是"在阁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宦官的权力在唐代中期以后逐渐膨胀,唐玄宗在位时,高力士便会代替玄宗处理一些小事,唐肃宗时期,李辅国"口为制敕",有的诏令就由他直接撰写并发布施行,代宗时期他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据《旧唐书·杨复恭传》记载,唐昭宗时期宦官的势力急速膨胀,直接威胁到了皇权。

宦官李辅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