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为什么“玉”会从观赏物变成食用品

2020-11-19 23:17:23 作者: 魏晋时期,为

在《魏晋食玉文化研究》中言说当死亡威胁笼罩着整个社会,寻欢作乐即便排解得了一时的苦闷, 仍慰籍不了人们内心对生命不虞的种种恐惧和焦虑,渴求生命的永恒成为了魏晋人士的第一愿望。这时候,以神仙为信仰,以长生为目的带有神仙思想的道教横空出世,正好挽救了魏晋文士跌入悬崖的脆弱心灵。

道教神仙思想应运而生

此道教非道家,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老庄思想,或者战国秦汉时期风靡一时的黄老思想,而道教则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

道教有两个主要的派系,一是以老子思想的《五千文》为经典的五斗米道,教主张道陵,另一方是以《太平经》为经典的太平道,教主张角(黄巾军首领)。

在中国这种封建帝王统治下,宗教的传播唯有依靠于统治阶级,否则传教举步维艰。董仲舒提出给汉武帝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如日中天。而东汉时期的战乱也让张角的机会到来,就这样以道教当中的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开启了灵帝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大家都知道结果——在建安中叶时期败北,后果很惨烈,太平道被统治者死死的按在地上,一蹶不振,而五斗米道逃离到蜀地。

而到了魏晋时期,儒家思想所给予人们的生活目标——立功,立德,立言,被死亡的阴影给吞噬。所以在道教中的太平道失败后,便在魏晋时期找寻新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定位后,推出了道教的神仙思想。

道教神仙思想中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基本信仰源自于山海经及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在《海外北经》记载道:“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而《老子》第十章则凸显养生之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神仙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神化,神仙之性质,最先直言本质为庄子的《逍遏游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些记载上的只言片语也为魏晋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大门。通向道教的神仙。

“生死有命,各安天命”,是人们长久以来的认识,而“我命由我不由天”则是道教根据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而提出的最好的口号。也是为神仙思想更好的保驾护航。

而道教的神仙思想就是告诉普罗大众,如何修仙。在经过长久的炼丹中道教从大自然中永不腐朽之物,来了灵感也就有《抱朴子》引古《玉经》云:“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在魏晋时期的道士们以为服用大自然创造的永久之物就可以羽化成仙,于是便有了魏晋时期“食玉”的蔚然成风。

作者:成逸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及诗歌创作》 肖婷 2012

【2】《魏晋食玉文化研究》 褚馨 2005

【3】《魏晋时期自然灾害初步研究》 张美莉 2005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