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大战之后
帝国的重要海港在短暂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在晚清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战爆发。清朝北洋海军的主力与日本海军互相炮击,在将近五个小时的缠斗后,双方互有伤亡,舰队的损伤程度也基本相当,等到炮弹全部打完,双方也就准备撤离战场。
这场战斗规模的确不小,但是还不足以影响东北亚的格局,实际上真正重要的事发生在后面。战争结束以后,清朝把没有受损的战舰全部带回刘公岛的海军衙门,停在港湾保护起来,意思就是说自己无意和日本再战,受损的战舰全都开到旅顺港修理,等修好了再带到刘公岛去。
面对清朝这边无意再战的表态,日本很不道德,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直接派出军队,在山东半岛登陆,包围刘公岛。这个时候驻守在刘公岛的海军部队首先想到的就是联系北京,希望能够得到援军的帮助,但是日军包围得十分严密,刘公岛海军根本没办法和北京方面建立有效的联络。
这样的包围一直从1984年的九月,持续到了第二年的一月。被日军包围了这么久,刘公岛驻军肯定是十分绝望的。我们在教科书上都曾学过,北洋海军接受的是现代化军事训练与教育,那么这种现代化,在当时就产生了几个重要的影响。第一,现代化军事当中,打不过当然是可以投降的,所以当时很多海军心中都有投降的想法;第二,北洋当时雇佣了相当数量的外国教官,他们当然不想死在中日的矛盾当中,所以这一波外国军人就不断地对北洋实际指挥官们施压,要求他们按照现代战争的规则赶快投降,减少人员的死伤。
再加上日军不断地给刘公岛发劝降信,导致整个北洋海军军心动摇得很厉害。就这样,到了1895年二月,北洋海军丁汝昌自杀,其他的海军将士就在外国教员的劝说下集体投降。等到日本海军攻入港湾之后,他们对丁汝昌还是表现出了极高的敬意。
刘公岛
但是,北洋海军在刘公岛的覆灭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清朝失去了海上的力量,京师门户大开,日军得以分别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岛等多个方面登陆,清朝彻底落入被动局面。刘公岛记忆
在地理概念上,刘公岛只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海岛,但是这座海岛对于中国海洋历史而言,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关乎元朝命运的海港,到清朝北洋海军的墓地,这里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在中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你还记得那个名为“刘公岛”的起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