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政区划分及其相关问题

2020-11-20 13:39:31 作者: 西夏政区划分

西夏是在部落制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政权,反映在政区划分上,既保留党项民族的特点,又广泛吸收中原汉族的制度。监军司和府州在区划上相互交叉,县乡里和城堡寨并存;广袤的戈壁沙滩只有监军司统辖大小部落,而无州府郡县机构。

西夏疆域图(1111)

一、州府郡县

宋代的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路下设州、府、军、监,西夏则以州(府)为一级行政区划。《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元昊既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怀、龙皆即旧堡镇伪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这是西夏初期的政区划分,进入后期,地方区划有所变化,“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灵、曰洪、曰宥、曰银、曰夏、曰石、曰盐、曰南威、曰会。河西之州九:曰兴、曰定、曰怀、曰永、曰凉、曰甘、曰肃、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宁、曰乐、曰廓、曰积石”。

西夏在都城、陪都及其他重要区域设府,如兴州兴庆府,后更名中兴府;灵州西平府,后更名大都督府;凉州西凉府、甘州宣化府等。府和州同属地方一级区划,但其地位高于州。西夏的州府大体分为上中下末四等,府当属于上州。故《宋史》在叙述西夏地方区划时,将兴庆府(中兴府)、西平府(大都督府)、西凉府直接曰兴州、灵州和凉州,而不作府。不过,西夏府的地位明显高于州。西夏中后期位列次等司的州府有中兴府、大都督府、西凉府、府夷州、中府州,而灵武郡和甘州城作为大都督府和府夷州的驻地,位列下等司,凉州(当为凉州城)作为西凉府的驻地,位列末等司。由堡寨号为州的洪、定、威、龙等州,实际上就是一个边城。夏仁宗大庆年间(1140—1143),负责夏金南边榷场交易的官员是“榷场使兼拘榷西凉府签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凉府的管辖范围大于凉州城。

郡作为一级区划从秦朝开始,汉代一级区划为州,唐代州郡不一,有时废州设郡,有时废郡设州,宋代以州为区划,但将郡的名称保留下来,作为郡望,一般上州和府均有郡望。如次府,京兆府,京兆郡,永兴军节度;次府,河中府,河东郡,护国军节度;大都督府,陕州,陕郡,保平军节度;中都督府,延州,延安郡,彰武军节度;中府,庆州,安化郡;上州,鄜州,洛交郡,保大军节度;中州,解州,防御;下州,环州,军事;同下州,保安军。作为中、下州的解州、环州以及同下州的保安军是没有郡望的。西夏的郡有的因袭前代郡望,如灵州灵武郡、盐州五原郡、沙州敦煌郡;有的具有控扼地方的作用,如在甘州设镇夷郡,在肃州设蕃和郡,以加强对该地回鹘、吐蕃等民族的统治。西夏中后期文献多出现府、郡,黑水城出土汉文西夏榷场文书记载,在南边榷场交易的商贩分别来自镇夷郡和西凉府,而不称甘州和凉州。《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记载,同时设大都督府和灵武郡,大都督府属第二等司,灵武郡属第四等司,和定远县、怀远县、临河县、甘州城司、永昌城并列。说明西夏中后期的灵武郡属大都督府管辖,其地位和城司相等,或本身就是灵州城司。

县级区划只在府和上州设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的县有华阳县、治远县、五原县、定远县、怀远县、临河县、保静县、富清县、真武县、河西县等,这些县有的在京师界,有的在大都督府界,有的在西凉府界。这是西夏中后期的县域划分。西夏发祥地自来有完整的州县乡里设置,元和年间(806—820),夏州节度使统银夏绥宥四州十三县,其中夏州辖朔方、德静、宁朔、长泽四县;绥州辖龙泉、延福、绥德、城平、大斌五县;银州辖儒林、真乡、开光、抚宁四县。宥州地处荒漠,不辖县。夏州拓跋政权建立后,长期领有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西夏建国前期,这些县应该保留下来。后来随着宋夏两国对横山长达百年的争夺,绥州被宋朝占领,宋金之际夺回,银、夏等州残破衰落,不仅裁撤属县,连自身也降为五等司中的末等。

夏州拓跋政权首领和僚属的墓志铭记载县下设乡里,如拓跋守寂葬于“银州儒林县新兴乡招贤里欢乐平之原”,定难军摄节度判官毛汶葬于“朔方县崇信乡绥德里峻岭原”,夏银绥宥等州观察支使何德璘葬于“朔方县崇信乡绥德里张吉堡之右”,夏州观察支使何公葬于“夏州朔方县崇信乡绥德里”,拓跋政权大首领的家族墓地就在夏州朔方县仪凤乡奉政里乌水原,奉政里又作奉正里。西夏立国后,这种乡里制度也应该保留下来。当然,州郡县乡里只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设置,在荒漠半荒漠牧区是没有州郡县乡区划的,由监军司直接管理宗族部落。在宋夏沿边和河西走廊半农半牧区,既设置州郡,又设置监军司,二者均兼顾军民,所不同的是州郡侧重行政,监军司侧重军政,且管辖范围更广。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