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后,唐朝又延续了23年,为何说已经名存实亡?

2020-11-20 18:29:12 作者: 黄巢起义后,

875年,山东“盐枭”黄巢发动起义,响应王仙芝起义军,一起反抗唐王朝黑暗统治。当时,王仙芝在湖北黄梅县被唐朝将领曾元裕击败,所部阵亡5万余人,王仙芝也阵亡沙场。王仙芝阵亡后,大将尚让率余部北上投奔黄巢,继续反抗唐王朝。此时,黄巢成为起义军首领。880年,黄巢率30万大军攻入长安,唐僖宗狼狈逃往成都避难。可惜,黄巢没能乘胜追击唐僖宗,给唐王朝喘息之机。883年,在李克用、朱温夹击下,黄巢退出长安,唐军收复都城。884年,黄巢兵败狼虎谷,被外甥林言割下首级,黄巢起义就此结束。

黄巢起义后,唐朝还延续了23年。907年,朱温取代废除唐哀帝,改国号为“梁”,延续289年的唐朝就此结束。黄巢起义,影响很大。许多学者认为,黄巢起义虽然被扑灭,但唐朝已经名存实亡。那么,为何会这么说呢?

门阀士族被摧毁,唐朝统治根基动摇

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崛起于历史舞台,他们凭借高门第占据军政要职,是王朝的实际统治者。东晋时曾有“王与马,共治天下”之说,王敦、王导兄弟俩是东晋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皇帝司马睿都要看他们脸色办事。隋朝建立后,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对门阀士族是巨大打击。需要注意的是,隋朝、唐朝建立者都出自“关陇集团”,他们本身就是门阀士族。所以,隋朝、唐朝时,门阀士族力量虽说没有南北朝时强大,但依旧是王朝统治根基。

黄巢(820年—884年),家境富裕,世代贩卖私盐,因屡次科举考试不如意,对门阀士族控制朝之局面非常不满,因而发动起义。880年,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将没有来得及逃跑的门阀士族斩尽杀绝,李唐皇室成员也在诛杀之列。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说:“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知,黄巢进入长安后,留在关中的门阀士族大多被杀,唐朝立国基础动摇。

东南财税重地被严重破坏,唐朝没了经济支柱

安史之乱,唐朝中原地区遭受战火破坏严重,不复当年之繁华。得益于张巡坚守睢阳,安史之乱没能波及江南地区,唐朝东南财税重地安然无恙,这是李唐王室延续国祚之经济基础。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各路藩镇相互攻杀,但江南相对稳定。如此,稳定的江南地区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唐朝输送饷银、粮食、物资,支撑唐朝政权继续运转。

起初,黄巢起义时,双方主战场也是在中原,没有波及江南。但是,中原各藩镇联合围剿起义军,黄巢无奈之下将战场转移到江南,攻击唐朝财税重地。878年,黄巢率兵攻击浙江杭州,而后南下福建,攻入广东。接着,又从广东北伐,取道广西进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最后进入关中,攻取长安。黄巢转战江南,采取“流寇战术”,没有固定的后勤补给基地。为支撑“流寇战术”,黄巢军队经常劫掠,所过之处,人烟断绝,赤地千里。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被黄巢起义军打破,唐朝失去了立国之经济基础。

打破了藩镇与朝廷相对平衡的战略状态

熟悉唐朝史的朋友都知道,安史之乱最终被扑灭,不是唐朝有多厉害,而是唐朝与叛军都精疲力尽,都不想将战争继续下去。如此,双方达成协议: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薛仁贵孙子)等叛将归顺朝廷;唐朝承认他们地位,继续授予节度使职位,给予很大的自治权力。

安史之乱一结束,唐朝就陷入藩镇割据局面,内部攻杀不断。但是,此时的藩镇并没有取代唐朝之实力,他们最多只能“闹事”,名义上还要服从朝廷。其中,离心倾向比较严重的是“河朔三镇”,位于边塞、江南的藩镇,大多还是服从唐朝。当然,唐朝若想消灭藩镇力量,也并非易事。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有太多的利益纠葛,藩镇不会绝对听从朝廷。如此,朝廷与藩镇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谁都奈何不了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