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始皇,都公认他是一个暴君。虽然他雄才大略,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也是我们第一位自称皇帝的君主,但也同样被文人们骂了两千多年,说他焚书坑儒,实施暴政,随着考古发掘的证据显示,真相似乎却并不是这样,纵观历史,暴君何其多,秦皇真有这么不堪吗?焚书坑儒,是良苦用心,还是君王暴政?统一思想,文化差异
秦所统六国为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嬴政并没有赶尽杀绝,他有学习西周的做法,把六国贵族迁徙并监视在了京城,并没有杀了他们,和朱元璋比,我觉得秦始皇在这点上简直是大善人了。
秦朝初立,六国贵族阶级也有重要的话语权。这些从西周至春秋战国延续下来的诸侯子孙,享受惯了王公贵族的生活和权欲,人文思想上有历史特定的模式,想要因一个新政权的革新改变传统,肯定会对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
别说是古人,就是现代人对废旧立新的事情,都需要有个接纳过程,而君主专制,是没法给过渡期的。文化决定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七个国家,因地域等因素,也产生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从文字到货币,到民间习俗等等。
齐鲁文化: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
齐国,疆域为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是周代比较重要的封国。
“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称。是齐国首位首领姜太公到了封地后,将道家思想学说和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有机地融合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特色地域文化。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之一的齐道家产生于春秋时期,稷下道家为当时齐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学说,黄老之学成为官学。
到了战国晚期,齐愍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稷下学宫衰落,稷下黄老学派的传人也逐渐散去。不久,时任秦相的吕不韦大力召集门客,他们便纷纷投奔吕不韦,成为吕不韦的谋士和助手,并在编撰《吕氏春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执政后,废除了吕不韦的大多数措施,重新启用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将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国,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时,使得包括黄老道家在内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击。但黄老思想在民间的余脉还在。
楚文化: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有明确记载楚人出自黄帝或颛顼之后,是指族源而言,楚族之直系祖先则应是季连。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屈原的《楚辞》成为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楚文化具有浪漫奔放的特点。
从战国开始,秦楚之间纷争不断,但两国人民也来往密切,这也把楚文化带到了秦国,秦文化受到楚文化影响,在民间不断得到交融。建筑、丧葬嫁娶、书法文学,甚至是律法等。
本来秦想同化楚人,奈何楚文化基础太扎实,所受到的冲击较小,反而在很多方面,秦文化更多迁就了楚文化,相互之间得到很好的融合,在历史上形成了秦朝特定的文化形式。
燕赵文化:
战国时代燕国、赵国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区域文化。燕赵区域的划分应当以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燕赵区域的西界和北界;燕文化的形成以燕昭王的报复伐齐和燕太子丹的谋刺秦王为主要标志。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赵文化后期一分为三,一部分入晋文化体系,一部分属邢文化脉络,另一部分则变种为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