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记载:
( 乾隆二十八年十月) 十四日,接得郎中德魁等押帖一件,内开十月十二日太监胡世杰传旨: 前五十、后五十功臣图像,着金廷标照手卷图像仿; 挂轴稿着艾启蒙用白绢画脸像,衣纹、着色着珐琅处画画人画。钦此。
———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
① 《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轴,绢本设色,纵 185. 3 厘米,横 94. 7 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② 乾隆: 《紫光阁五十功臣像赞序》,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 96,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50 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 28)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75 页。
计清档·如意馆”③
聂崇正先生根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推断紫光阁功臣像脸部由艾启蒙等西方画家所画,而衣饰由金廷标等宫廷画家绘制。① 西洋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写实性很强,因而艾启蒙等西洋画家负责绘制人物脸部。细观紫光阁功臣像脸部,线条痕迹显得非常薄弱,人物五官凹凸有型,用色彩渲染。功臣像的身体部分及衣纹,则由以线条见长的中国画家完成。
中国古代传统肖像画以“传神写照”作为美学追求,在形似方面远落后于西方肖像画,常用的白描技法单用墨色线条勾勒形象而不施彩色。明万历年间利玛窦指出中西方肖像画的差异: “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皆明而白,若侧立,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异也。”② 西洋写像艺术注重明暗、凹凸、光影,立体感十分突出,画像具有非常强的逼真性。西洋人物写真运用焦点透视法,相对我国古代人物绘像传统的白描手法是一种突破。紫光阁功臣像将中国传统肖像画以线描为主和西洋油画注重立体感、焦点透视技法相结合,是中西绘画技法合璧的结晶,相对于前代功臣像比较单调的白描技法,是明显的突破和超越。
二
西汉以来的功臣画像活动由君主和中央政府及其指定机构全面负责筹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故功臣的遴选、功臣像的绘制等一系列流程都非常严格,而且功臣像在绘制前已指定陈列于麒麟阁、凌烟阁、紫光阁等类似军事博物馆的公开场所,因此功臣像不允许出现一丝纰缪。为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疏失,大型宫廷画像一般都备有画稿,功臣像也不例外,一般由功臣本人或其子孙提供画稿。如宋代南渡后欲在临安景灵宫恢复北宋以来的功臣配享和功臣画像传统,徐琏建言“今其家之子孙,必有绘像存焉,望诏有司访求,摹于景灵宫廷之两壁”③,以已逝功臣的子孙家藏画像作为景灵宫功臣壁画的参照。又如道光年间绘制功臣像,道光帝命军机大臣传谕那彦成 “兹当纪实铭勋,著即绘小照一分,呈览以便绘图”④,根据征集的功臣小照绘制立轴像,再悬挂于紫光阁中。
传统人物肖像画的画家对像主多采取对照写生的方式,而筹划功臣绘像一般在战争凯旋或战役即将结束之时,宫廷画家对全部功臣对照写生的可行性并不大,究其原因,一部分功臣在战争中身亡,还有一些功臣在边疆处理战争善后事宜、短期内无法赶回京城对照写生,这些客观原因导致宫廷画家在绘制正式的功臣像前,有一个可资参考的“小照”。在功臣像草稿和正式画像之间有一个“呈览”环节,即将小照呈君主御览,通过后方可在小照基础上绘制正式功臣像。
① 如《头等侍卫固勇巴图鲁伊萨穆像》轴,“人物的面部,采用色彩渲染的方法,注重于明暗和立体感的表现,于解剖结构上也较为准确,这点在我于美国纽约所见傅恒的画像上尤其突出,面部除去色彩外,几乎看不到墨线的痕迹,以色泽的浓淡、深浅来塑形,表现五官的起伏凹凸,很显然,这体现了欧洲绘画的特点; 而人物的身体部分,以线条勾画轮廓,有些衣纹的皱折处也用顿挫的线条加以勾勒,并不强调立体的效果。色彩运用上则以平涂为主,体现出浓厚的传统中国绘画的特点。”聂崇正: 《聂崇正先生谈紫光阁功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