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隽:乾隆年间紫光阁功臣像研究

2020-11-26 04:01:27 作者: 王隽:乾隆年

⑥ 《木坪土司坚木参那木喀像》轴,绢本设色,纵 149. 7 厘米,横 95. 3 厘米,德国海德堡 Josefine and Eduard 大众艺术博物馆收藏。

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翎根并缀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①

按清朝服饰制度,领侍卫府官、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銮仪卫等武职五品以上,以孔雀花翎为冠饰,缀于冠后。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三眼最为尊贵。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国初勋臣,功绩伟茂,多有赐双眼花翎者”②,乾隆年间被赠双眼花翎者仅有阁臣傅恒、尹继善、兆惠、舒赫德、于敏中、阿桂、和珅、福康安、孙士毅,以及勋臣富德、伊勒图、海兰察、永保、觉罗吉庆、何琳数人。现存功臣像中仅傅恒头戴双眼花翎,阿玉锡、伊萨穆、达尔汉、车木楚克扎布、巴岱、巴宁阿、塔尼布、哈木图库、伍克什尔图、五福、鄂辉戴单眼花翎。而原蓝翎侍卫莫宁察则头戴无眼蓝翎长羽,可知其官职低于其他侍卫。花翎、蓝翎是辨别功臣官爵高低、勋绩显微等身份地位信息的一个显著符号,在功臣像中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

在肖像画中,人物身旁放置的附属物品强化了他们的自我表达。这类附属物品可以视为类似于戏剧中的“道具”。③ 诸功臣皆冲锋陷阵立下战功,所以画像中每位功臣配置的兵器也值得关注,如阿玉锡左手执长矛,腰间悬挂绿色鲨鱼皮腰刀,挎黑皮弓囊,内装弓一张,后挎箭囊,有十支雕翎羽箭,三支花翎箭。坚木参那木喀土司除腰刀还在腰间别有一把切割肉食用的小短刀,保留着明显的藏族地方特色。

紫光阁功臣像的最终目的是巩固清朝政权、维护统治秩序。绘画和雕像可以在维护某种体制上发挥重要作用③,这也是乾隆四次紫光阁功臣绘像背后“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紫光阁为明代平台故址,清代成为皇帝阅射和殿试武举之所。乾隆二十五年 ( 1760) ,乾隆重建紫光阁图绘平定伊犁回部功臣,不仅功臣像,战争过程中获得的得胜灵纛及俘获的军器也藏于紫光阁中,阁中武成殿还张挂着为战争绘制的战图④,如伊犁、回部、金川全图,及戡定战役后君主御制的告成太学碑文。⑤ 除陈列功臣画像、战图、军器,紫光阁还在宴劳将士、廷臣、藩部、属国使臣等场合担任重要角色。因此,在紫光阁中陈列功臣画像具备一定的礼仪功能。紫光阁功臣像作为乾隆和清廷中央政权敕办的政治艺术活动,蕴涵着强烈的政治功用目的。紫光阁功臣像和战胜获得的武器、旗纛、碑文等形成一个庞大的象征符号系统,无形中向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宣告清廷国势之强、人才之盛,以及清廷保持疆土完整、政权统一的决心。紫光阁功臣像对有功之臣和广大臣民产生的激励和劝诫作用,则在意识形态层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巩固清廷的统治。

① 乾隆: 《平定金川五十功臣像赞序》,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32 - 333 页。

② [日] 冈村繁: 《历代名画记译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 页。

③ [英] 彼得·伯克: 《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80 页。

④ 见张晓光撰辑《清代铜版战功图全编》,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内有乾隆时期绘《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十六幅;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十六幅; 《平定台湾战图》十幅; 《平定廓尔喀战图》八幅; 《平定安南战图》六幅; 《平定苗疆战图》十六幅; 《平定仲苗战图》四幅; 道光时期绘制《平定回疆得胜图》十幅; 及德国人沙为地据乾隆时法国镌印的铜版《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四幅,清光绪十六年 ( 1890) 上海石印本。

⑤ 乾隆御制诗集中有《御制紫光阁写功臣像及诸战图毕集宴落成爰赋六韵仍叠四章》、《御制尊藏得胜灵纛于紫光阁诗以纪事》、《御制弆藏西师俘获军器于紫光阁诗以志事》等诗,皆作于乾隆二十六年 ( 1761) ,可作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