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和平统一——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2020-11-26 12:56:10 作者: 祖国和平统一

凤凰山麓,为隋唐两朝的州治所在,吴越国时扩建王宫,南边有通越门,北边为双门,范围数里。相当于南宋皇城九里的范围。内有八会堂、功臣堂、天宠堂、天册堂、阅武堂、握发殿、思政堂、仙居堂、丽春院等十多处殿堂建筑,规制恢宏。

3、建造捍海石塘:

消除了钱塘江潮对杭州的危害。捍海塘南起六和塔,北至艮山门外。

4、保护西湖环境

从钱鏐起,设立撩湖军兵千人,专事清理西湖葑草之事。

六、吴越国的经济

自秦至唐的一千多年中,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经过唐末藩镇割据、苛政暴敛及连年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仅公元910-953年,黄河决口及其他大水灾即达24次之多),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人口锐减。而与此同时,南方诸割据政权,即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发展了生产,繁荣了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五代时,南方诸政权中,吴越国是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在钱王“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指导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手工业、商贸业和文化事业,扩建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使吴越的经济和文化跑到了五代诸分裂政权的前列,也使钱王成为这一重大转移的重要功臣和开拓者。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始自钱王开创的吴越时期。

钱王在发展经济中首先紧紧抓住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整治了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从而把吴越建成了鱼米之乡。钱王还十分重视晒盐、制茶、制瓷、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又刺激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使境内“桑麻蔽野”,蚕季出现了“青巷摘桑喧姹女”的热闹景象。吴越之地已成为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丝绸之府”。经济的繁荣,基础在于生产的发展,但其实现还赖于商贸的发展。通过商贸交易,沟通中国两大经济带--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

五代前中国大都市都在长江以北,西京、东京称为“两京市”,是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其次便是扬州、益州(成都)。五代后,商贸中心便慢慢向苏、杭、明等州转移。这些均为后来赵匡胤统一中国,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实践所证实。

七、吴越国对苏杭建设

吴越人在上古时期就“构木为巢,以避虫害”后来也被称为是居住“干栏式”楼房的民族。

吴越民族的建筑风格中,绍兴的桥和苏州的园林为最有代表性。那曲曲弯弯的、结构精巧的回廊和小巧玲珑的、层层叠叠的亭台楼阁,那多姿多彩的拱形石桥,这些建筑在体现吴越人聪慧、灵巧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那圆滑、变通又富于幽默的性格。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北方的粗厚凝重、讲究和南方的细腻随意、流畅,这种明显的不同风格在这些建筑中表现了出来。

苏州、杭州均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人间天堂”,而今日的繁荣都是与钱王早年的努力分不开的。仅以杭州为例,钱王自灭刘汉宏,坐镇杭州,后又平董昌,统一“两浙”正式建立吴越国后,从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到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的18年间,钱王带领军民5次扩建杭城,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元907年,扩建牙城时,有术士向钱王献策,如在旧基扩建,国祚只有百年,如填西湖更建,可以延长十倍,钱王回答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哪有千年不变的真主?有国百年就心满意足了,并且化大力疏浚西湖,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句赞扬他。